发布时间:2023-06-10 08:41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我校《水泵及水泵站》《高等数学》两门课程分别获批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线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数量在全省民办高校位居前列。此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获批,体现了我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阶段性成果,实现了我校一流课程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主动对接教育发展新态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培育工作的通知》《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培育建设方案》《关于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一流课程建设路径,确定一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原则,明确建设内容,出台支持政策,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培育、改革和建设工作。同时,紧紧围绕“两性一度”五类一流课程建设方向,引导教师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以突出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以高质量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推进课程提质升级,初步达成了教师忙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实起来的教学目标。此外,学校多次组织召开一流课程遴选、验收、推荐及申报工作会议,多层次开展教师课程建设系统培训与经验交流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反复论证和点对点精准指导,为学校在国家级一流课程遴选中实现新突破夯实了基础。
截止目前,学校已建成各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校级“金课”建设项目32门,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为带动,教师重视课程建设、专注课堂教学、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为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谱新篇。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为契机,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建设理念,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深耕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工程,构建具有建科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奋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迈向新的征程。
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成果展示
《高等数学》线下一流课程
《高等数学》为土木工程类、电气信息工程类、计算机工程类、市政环境工程类、交通工程类、经济管理类、建筑类等30个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级数、常微分方程等知识和数学建模内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应用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建立实际模型、解决工程和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先后获批省级优秀课、省级精品课、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该课程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以下创新:
一是对接专业需求,创新课程内容。基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需求为切入点,建立了适合各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了以课程思政和专业为背景的工程案例,融入数学实验及数学建模思想,实现了数学理论与专业应用深度融合,教学内容由“重理论”向“专业应用”转化。
二是对接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结合、PBL、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实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学不能用”问题。近年来,学生在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7项,省级奖项102项。在应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3项,省级奖项69项。
三是对接培养目标,创新评价体系。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增加了课堂答辩、小组项目探究、期末专业应用实例等考查方式,实现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多元化考核,形成了多目标综合性评价体系。
《水泵及水泵站》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水泵及水泵站》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土建类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水泵原理及特点,掌握运行工况求解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智能化泵站的设计、运行与管理,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该课程于2017年打造线上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将大型工程呈现于网络,有效解决了学生无法大规模在岗位实践的难题。现有视频资源43个,各类习题共600余项,拓展资源70余个,全面涵盖知识点。课程先后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该课程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以下创新:
一是将课程教学与学科育人深度融合。以思政全贯通为主脉,深入挖掘蕴含思政元素,通过相关主题讨论,明确职业责任和社会定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促使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得益彰。
二是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采取“提出-解答-实践-论证-创新”进阶式教学模式,将工程思维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创新和思辨能力。通过专业+思政、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理论+实践、企业+课堂多维度创新融合,营造工程情景,内化知识。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数字工具实时反馈学情,高效精准调整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三是以产出标准为导向构建全过程考评体系。根据职业要求对照考核标准,制定“二项主体、八项考评指标”,将“动态考核+多主体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习中有质疑、有批判、有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程挑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