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7 17:29
活动第四天上午:走访慰问贫困户 ·真情关爱暖人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脱贫攻坚战取得累累硕果。虽然攻坚战已经取得胜利,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关心关爱仍然必不可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精准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筑梦锦绣中华·助力白山振兴”实践团于7月25日上午来到吉林省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四社,走访慰问贫困党员任广富。
在苇沙河镇政府党建办公室隋炎鑫同志的带领下,实践团带队老师陈超及5名学生志愿者带着购买的大米、豆油、八宝粥及水果等慰问品来到贫困党员家中,并与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实践团成员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危房改造政策推行后,任广富一家也从摇摇欲坠的旧屋迁入了宽敞舒适的新居。同时,在镇政府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地全方位帮扶下,学会并掌握了养蜂、五味子种植技术,通过自己的双手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因为任广富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他的妻子患糖尿病多年,家中大女儿读大二,二女儿读高一,所以即使已经脱贫,家中的经济条件依然比较困难。作为一名党员,虽然家庭困难,但是任广富从未等、靠、要,而是牢记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誓言,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的面对困难,在苇沙河镇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用自己的双肩双手,扛起了这个四口之家,他的乐观和自力自强的精神感染了所有的实践团成员,大家纷纷表示,也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群众和普通同学共同进步,不断努力,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走访最后,陈超老师表示明年还会再继续进行回访,实践团成员与任广富一家合影留念后返回驻地,准备开展下午的志愿活动。
活动第四天下午:发展地域特色 ·助力渔业发展
冷水鱼,常年生活在水温低于20℃,水质清澈,溶氧含量高的山区流水水域,属于绿色无污染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被誉为“水中珍品”。作为我国珍稀冷水性鱼类集中分布和人工养殖主产区域,长白山区独特的水域生态环境为冷水性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区内分布有冷水性鱼类30多种。这些鱼以其名贵与特产而闻名中外,在我国冷水性鱼类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有些鱼类,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稀有的,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筑梦锦绣中华·助力白山振兴”实践团于7月25日下午来到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大山脚下的临江市金鲨冷水鱼养殖合作社进行调研参观。通过与合作社负责人唐永庆的交谈,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在专家肖志国的帮助下,合作社如今已经拥有10多种珍贵的冷水鱼品种,已从过去虹鳟鱼单一品种养殖逐步发展成为虹鳟、细鳞鱼、哲罗鲑、花羔红点鲑、美洲红点鲑、鸭绿江茴鱼、马苏大麻哈鱼等多品种养殖,近些年又引进高档冷水鱼三倍体虹鳟(三文鱼),并逐步向产业化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方向发展。
唐永庆在介绍中讲到,2012年以来,在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部署下,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吉林农业大学及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围绕名优冷水鱼多个品种,开展了繁育养殖关键技术以及鱼类饲料、药物使用、疫病防控、越冬管理等技术攻关,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研究成果,制订了相关的地方标准,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体系。合作社借势而为,一方面借助省水产科研院的科研力量,一方面借助政府的好政策,进一步扩大规模。流水池塘标准化建设、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智慧渔业建设和优良苗种引进繁育、名优土著品种开发……几年来,从原来仅有几个品种发展到拥有十几个名贵品种,由原来几万尾鱼,发展到几十万尾,土著冷水性鱼类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调研参观结束后,完成了一天实践活动的实践团全体成员返回驻地开展座谈,分享心得体会和个人收获,陈超老师也建议大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理念的同时,将渔业养殖与水域污染生态学、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勇于创新创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财富,回报祖国和社会。随后实践团成员开始制作宣传视频,助力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