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 案 馆】【红色档案】铮铮硬骨刃顽敌

发布时间:2023-10-11 09:07


1950年9月25日,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开幕典礼



“要准!要稳!要快!要狠!刺杀的要领牢记在心,月光下练刺杀,越练越有劲,月光下练刺杀,越练越精神。要准!要稳!要快!要狠!刺杀的动作要用劲,练好本领奋勇杀敌人,练好本领奋勇杀敌人。”这是1949年2月军中广为传唱的《刺杀歌》。这首苦练刺杀、鼓舞士气的战斗歌曲的创作原型是第一野战军特等战斗英雄、拼刺英雄刘四虎。

刘四虎是“硬骨头六连”的英模代表。他作战顽强,屡立战功,曾被评为“学习模范”“爱兵模范”,第一野战军第1军将他树为“英雄旗帜”。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召开,刘四虎作为“全面的特等战斗英雄”受邀参会,此后,他的英雄事迹被编成戏剧、连环画和歌曲,在部队广为传颂。他的传奇故事,被收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1949年《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第1军战史汇编》中。


1949年《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第2册封面(左图)及第二册中刘四虎的事迹记载(右图)



初生牛犊猛如虎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刘四虎作典型发言 


1926年,刘四虎出生于绥远省丰镇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一个贫困的泥瓦匠家庭。父亲的含冤自杀使他自小饱受地主恶霸欺辱和压榨。1946年8月,刘四虎参军入伍,立志要练好本领上战场杀敌除恶。

第一次参战的刘四虎就显示出过人的胆量。当时部队奉命攻打大同,刘四虎虽入伍不满一个月,各种战斗动作还不熟练,但面对真刀实枪的战场,他并不畏惧,表示“老战士怎么样,我也怎么样,指挥我到哪就到哪”。根据上级部署,刘四虎所在的晋绥军区358旅协助晋察冀部队进攻大同西北方向。大同设防坚固、易守难攻,攻城战异常激烈。1946年9月,晋绥军区司令部《对大同绥东战役的总结意见》中描述道:“8月14日黄昏,开始攻大同,以周旅358旅一个团攻北关及其外围……14日晚攻占了卧虎湾……15、16两晚继续总攻,攻无进展,形成对峙局面,三天的战斗感到敌工事坚固、碉堡林立……9月3日占车站及站东大街(大部分逃跑)、4日占酒精、面粉两公司,其中还经过十数次的击退敌人的出击……”攻占面粉公司时,刘四虎紧紧跟在班长后面,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1949年第1军编印的《解放战争英模暨烈士纪念册》中描写了当时的情形:“部队占领了北关的车站东大街,面粉公司的敌人动摇了。他们班乘胜追击敌人,架人梯上房,见班长已上去,他第三个就跟上去了。敌人向城内溃退,他们通过开阔地追到草场城。他不管敌人的子弹多密,冲在最前面。”追击中负伤的刘四虎被二班副班长背下阵地,大家看到作战如此无畏的竟是刚参军不久的新兵,十分感动与钦佩。因心系前线,在后方休养不足一个月的刘四虎便带着尚未痊愈的伤口赶回了连队,一如既往勇敢地投入后续战斗。

由于总是冲在战斗前线,刘四虎的身体遍布刀伤弹痕,然而累累伤痕不仅没有成为压力与负担,反而将他的战斗意志磨炼地如钢铁一般坚硬。1950年总政治部编印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刊》中这样记录:“你会为他能活着和你见面而感到强烈的欣慰和惊疑……光是他头上和脸上,就被卑污的敌人刺过5刀。”第一次打仗时一颗子弹从他的鼻梁边穿脑而过,另一场战斗中他右腿连中两弹,几次因失血过多昏死过去。然而醒来后,他不但没有后悔,反而更加坚信“只要坚持不怕死就有杀开活路的希望”。战场生死一线,刘四虎凭着“只要我活着,还得干他几个”的顽强信念,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将一腔赤诚热血和一身铮铮硬骨全部献给了战场和解放事业。


苦练本领勇杀敌

这位令敌军谈“虎”色变的英雄身材其实并不魁梧,他平日里个性温和,不爱说话。为了弥补体格上的劣势,他利用晚上时间苦练刺杀技术,正如《刺杀歌》里所唱,“月光下练刺杀,越练越精神”。天道酬勤,刘四虎凭借敢于刺刀见红的战斗作风与扎实过硬的拼刺能力,最终“一战成名”。

1948年2月,解放战争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进攻,西北野战军为粉碎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部署,在陕东宜川这一战略要地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即以一部进攻宜川,吸引敌军来援,集中主力消灭增援之敌,于瓦子街设伏使国民党29军陷入我军包围圈。2月29日,为堵住敌军南逃的唯一退路,时任西北野战军358旅714团6连(该连后来被誉为“硬骨头六连”)2班班长的刘四虎奉命带领突击班攻取敌军抢占的瓦子街东南山高地。战斗胶着残酷,档案中记载:“敌军、师、旅、团长亲自督战,以车轮战的方式,向我轮番不息的反击(每次反击的兵力多则两连,少则一排)。反击之后,即组织强大炮火,向我阵地猛击。从二十九日下午二时起,至晚十时许,总共反冲三十余次之多。”刘四虎所在的714团与敌反复肉搏争夺,在不到200平方米的阵地上,毙敌近千名。最后冲锋时,刘四虎所在的6连全连140人只剩13人,而突击班8人只剩刘四虎1人。为争夺高地,他孤身冲入敌阵,一边闪躲着避开敌人手榴弹,一边将自己仅剩的4颗手榴弹一个个扔出去,趁着烟雾大喊一声:“2班冲!”便端着刺刀刺向敌人,敌军被他的勇猛震慑到,扭头就跑。接下来的拼刺过程,档案记载:“一个敌人正犹豫着斜转身子,刘四虎已经赶到,一刺刀插进他的左肋下。另一个敌人刚翻转过身来,正想和他搏斗,他便向敌人胸膛虚刺一刀,又迅速将刺刀向下一压,敌人刺刀用力向左一摆,正好闪开个大空子,不等敌人收枪,刘四虎抬平刺刀对准他的肚子猛的一个突刺。刘四虎见敌人不缴枪,眼一红,恨不得一枪刺死所有敌人。”眼见刘四虎灵活运刀,刀刀刃中,吓破胆的10余名敌人即使面对他一人,也不敢上前同他一较高低。“只见他刺刀尖朝哪个方向,哪个方向的敌人便闪开一条路来。”就这样,刘四虎一人拿着刺刀接连刺杀7名敌人。之后为营救1班班长舒照明,刘四虎不慎跌入狭窄的交通壕内,被敌连刺11刀,因流血过多昏倒。敌人离去时还不忘再补一刀,唯恐这位令他们胆战心惊的勇士提起刺刀重新站起来。我部占领高地后,战友们才在死人堆中救出奄奄一息的刘四虎。

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西北野战军全歼援敌,3月4日中央军委发通报指出,“宜川战役,为西北战场第一大捷”。这一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西北敌我态势,打开了我军南进之门户,有力支援了中原战场。战斗中作战英勇、战绩斐然的刘四虎被授予“拼刺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称号,百姓歌颂他“白刃见红敌军胆寒,群威群勇歼敌三万”。



真情带兵暖人心

战场上的刘四虎,令敌闻风丧胆;战场下的刘四虎,知兵爱兵。1948年他在6连任班长时,班里有个战士叫马传海,平时训练很能吃苦但资质平平,训练成绩排名总是靠后,经常拖累全班名次,有人忍不住抱怨他笨、拖后腿,马传海不想拖累集体便要求换班。刘四虎了解情况后,耐心说服大家不要急躁,要多表扬和帮助,他还鼓励马传海:“只要勤学苦练,有进步就不怕慢。”此后,刘四虎手把手指导马传海,为他讲解训练要领,反复纠正错误动作并亲自示范。一段时间后,马传海进步很大,班级成绩也名列前茅。

刘四虎在生活上对战士关爱有加。据刘四虎个人档案记载,1951年2月,9连战士张来喜从车上摔下来跌肿了腰,当时刚由6连副连长调任9连副连长的刘四虎亲自照顾他的起居日常,为他送饭、擦洗身体,张来喜感动道:“我在革命队伍里,就像在我家里一样。”刘四虎还经常省下自己的饭让给别人吃,半夜起来为大家盖被子,给野外训练的战士送茶,帮新兵背枪具……一件件稀松平常的小事,温暖了战士们的心。战士们都说:“我们副连长对待我们比亲兄弟还亲!”刘四虎所在的1团党委评价他“具有高度的阶级友爱和爱兵思想”。

刘四虎的理念是“好将带好兵”。他坚持以身作则,要求干部必须自身过硬以做表率。1951年2月1日,为推动部队正规化建设,总参谋部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草案)》《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草案)》,并在全军范围内试行。身为9连副连长的刘四虎带头严格执行条令要求,每次出操都第一个全副武装好,点名集合总是第一个站好,士兵练习刺杀和卧地瞄准他也一起参加还常虚心请教。在刘四虎的带领下,9连很快克服了以往作风散漫的问题,建立起了全连统一的正规制度,1军为此专门撰写了《刘四虎同志怎样转变了九连的作风》一文分享刘四虎整顿连队作风的经验,并发表在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部机关报《人民军队》上。

“工作好点,战斗不怕死,为了解放全中国而不怕牺牲。”这是刘四虎对自己的鞭策,简短的一句话,他却恪守一生。尽管刘四虎于1954年英年早逝,但英雄激发的磅礴力量让他生前战斗过的部队始终勇往直前。在刘四虎和官兵们的共同努力下,6连历史上相继涌现出23名战斗英雄模范,被锻造为“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的“硬骨头六连”,毛主席曾6次亲切接见连队代表。硝烟已去,英雄的“硬骨头精神”代代相传,为后人树立起一面永不褪色的战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2023年第4期
https://mp.weixin.qq.com/s/7Z-INd429MkHR1C_pXdI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