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拆除心里琵琶,拥抱阳光生活 —一例由高考失利引发的心理疾病危机的干预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19 19:41

当事人基本信息

S(化名),男,22岁,家中独子,目前大四在读,家庭条件一般,这是发生在他大一时期我们初次见面的心理干涉报告。目前据我了解已经签署三方就业。

危机的发生

新学年一开学,一个叫S的学生进人了我的视线,他来我办公室找我请病假,通过他的阐述,我觉得他有些异常,初步了解他的情况,我决定再慢慢观察他的情况。

通过向其室友和班干部了解到,该生不爱和人接触,总是独来独往,室友主动找他聊天,他时常会拒绝,不参加班级和宿舍的任何集体活动。在学习方面,S同学却很认真,但他上课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出来后,我第一时间关注了S同学的成绩,不出所料他的成绩名列前茅。

第二学期刚开学,我便找来S同学的室友,了解他的情况。据他室友反应,S同学比第一-学期更加封闭,除了晚上睡觉,其他时间他都不会待在宿舍,室友叫他也没有任何回应,班里同学都觉得S很反常,久而久之其室友和班里同学渐渐不再主动跟S打招呼,更不用说沟通交流了。听到这些情况,我担心这样长时间发展下去会让S的情况更加不可预料,所以我觉得是约S来我办公室聊聊的时候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个消瘦的男生怯怯地走进了我的办公室,为了消除s的紧张情绪,我和他像拉家常似的聊起他的家庭。但交流并不顺畅,基本是在问答地进行着,他几乎没有抬头,明显能看出他的焦虑。在谈话过程中,他多次提出要结束谈话,但都被我委婉地拒绝了,无奈的他只能将谈话继续下去,但是却表现出更加焦虑。在聊到他的家人时,他说有一个姐姐,但对姐姐的情况他知之甚少。只是知道姐姐已经大学毕业了,目前人在四平,其他就不清楚了。当问到他姐姐的工作时,他概不知。聊到室友和班里同学的情况时,他也不清楚,问起原因时,他说室友和同学并没有主动告诉他班里和同学之间的事。通过这些可以断出他对身边的同学乃至家人都是漠不关心的,这一点让人非常担心。谈话没能坚持下去,中途s同学强烈要求回去,看出他的坚决,我便没有再勉强,于是让他先行回去了。

跟S的这次谈话,让我对他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但不够全面。接着我想从他的家人那里了解一下他的情况,于是我拨通了他父亲的电话。当我跟他父亲说起S在校的情况时,他父亲很有共鸣,他说S寒假在家也是这种情况,不爱说话,整天闷在屋里,曾经的高中同学约他,他也是避而不见。S的这些反常举动让他很不解,因为S在高中不是这样的。但S的父亲并没有深究,开学到校之后,也没有再过问,直到我给他打的这个电话为止。我觉得从他家庭也许能找到一些原因,于是我把S在校的情况跟他父亲一一详述了。据他父亲讲,S同学在高考前因压力巨大,曾在家休养了两个月,之后也没有继续在校复习,导致高考失利。这让我不禁怀疑S现在的状态是否是高考的压力持续至今所导致的,但现在仍不能确定。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分析我认为s同学的沉默寡言和独来独往的性格,应该和高考前的压力以及高考的失利有很大关系,于是决定再找S同学好好谈一次。这次谈话我没有放在人来人往的办公室,而是把s约到学校操场。首先我从大学的生活和他聊起,聊到这所大学时我刻意问了这是否是他理想中的学校,果然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循序渐进便聊到了高考,他慢慢地告诉我关于他高考前的故事以及所面临的压力。我静静地听着,时不时表示对他的理解。听完他的述说之后,我对他表达了我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也经历过高考,我用自己的经验慢慢去开导他。这次谈话明显比之前顺畅多了,但还是远远不够。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食堂碰到了S同学,他一个人坐在那吃饭,我打好饭便坐在他旁边的位子,并顺口问了他怎么不跟室友-起来吃饭 ,他说一个人习惯了,也很好。在吃饭过程中我们聊到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并且我告诉他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引导他对人际交往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次谈话后,我明显感觉到S的情绪有了很大改变,开始和我互动,并且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了。从这次谈话中,我意识到他有着较深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在与人沟通中总是担心说错话,怕同学笑话自己。

案例分析

1.高考的压力未排解,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2.长期封闭自我,缺乏与周围人的接触交往,对他人存在严重的戒备和不信任,且自卑严重。

3.父母及身边同学发现异常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 S的问题也是由于自卑引起的。由于其大学之前因为成绩拔尖,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心理满足,从而忽视了家境本身的贫困和普通。而进入大学后,不再如过去那样受关注,失去了原来心理满足的基础。

教育方法

1、向其室友和父母全面了解该生情况,找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2、不定期找他谈心,与他发短信交流沟通,在校内网上给他留言,让他时刻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

3、充分利用集体活动对其进行“主题式”教育。比如我们开展的“我眼中的你”主题教育。

4、让其室友和班干部主动找他交流沟通。

5、 构建“家长一 老师一同学”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对人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人要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就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从而较易发生心理问题。

教育效果

付出终有收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多次看到s的身影,整个人精神状态开始变得阳光,和室友们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在后来的学院活动中也会经常看到S的身影,可以看出s比以前自信多了,开始敢于表现自我。

教育案例反思

1、进人大学后,不少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而过度依赖手机和电脑的沟通,使得他们相对封闭,缺乏在现实社会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性格内向,不懂得灵活变通的学生是人际交往障碍的“高发人群”,他们的症状也较难缓解。

2、教育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样有助于打破人际交往困局。对于遇到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新生们,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学会用全面、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是大学人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 题。从具体的小事做起,一次成功会增强 自信,成功的次数多了,自卑感就会逐步被克服。对于刚刚人学的大学新生们,不妨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加人学校社团或成为志愿者等,都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增长自信,和别人建立信任,加强沟通的极好机会。

3、人际交往障碍是影响部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像S同学这样在人际交往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引导他走出封闭,重建自信,敞开胸怀,积极投人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找出原因,耐心引导。

4、自卑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一种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已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长时间的自卑,往往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不健康,情绪低沉,郁郁寡欢,甚至会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这种人一般都会缺少朋友,顾影自怜,甚至自疚、自责。自卑的人,缺乏自信,常常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抓不到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在生理上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差异,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克服自卑,让自信、快乐、健康伴随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