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0 10:08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正确理解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
《纲要》首次以“自强卓越”锚定高等教育发展航向,对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自强”强调扎根中国大地,保持中国特色,为中国的事业服务;“卓越”强调卓尔不群、不断超越,达到世界一流,实现战略性引领。“自强”是理念和方法,“卓越”是目的和目标。
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强调自主性。所谓自强,就是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此来突破依附性发展路径,构建自主性、创新性的高等教育生态。二是强调高质量。所谓卓越,就是要追求极致、勇攀高峰,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总体而言,“自强卓越”不仅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更要通过教育体系的重塑,更好地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创新动能,通过高等教育的“内功修炼”,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包含四个方面的重要目标。首先是突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要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紧密联动,成为颠覆性技术的核心孵化器和关键领域创新的策源地,深度参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具成效。要有效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更加注重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培养“通识+专精”的复合型人才。再次是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显著提升。更好发挥“人才虹吸”效应,形成全球人才“双向流动”格局,吸引更多海外顶尖人才来华。同时,在国际教育舞台上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标准。最后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各个单元更加关联有序、良性互动。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个单元,实现总体最优。
(二)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需应对多重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现在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10年时间,对照《纲要》提出的系列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有一定差距。无论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还是教育强国建设,我们都必须始终自觉放到“两个大局”中去审视和把握。“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必然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也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就挑战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束缚。当前,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学术评价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在人才评价方面过于偏重成果导向,缺乏宽容失败的创新评价体系。二是国际竞争和国际局势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方面面临挑战。三是区域、学科发展不均衡,分类发展不充分,在整体综合实力提升上面临挑战。高等教育布局上,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学科发展上,理工农医类学科受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相对较多,部分人文社科学科发展滞后,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四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挑战。人口出生率下降,未来可能影响高校生源。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对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开展终身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主攻方向
一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首先,要完善适配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高等教育机制。其次,要牢牢掌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动权、主导权,革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学与学习从“知识占有”向“知识创新”的范式转变。再次,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后,要开放互鉴,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二是瞄准重点突破领域的主攻方向。在实践中,应当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作为主攻方向,放在突出位置。人才培养要强化“三个适配”:首先,适配国家需求,确保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国家所需要的,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其次,适配时代特点,确保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例如,当前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我们要让学生具备人工智能素养。最后,适配学生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出彩、成才、立业,都能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一份力量。
三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前段时间,DeepSeek火爆全球,彰显了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日益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推动着教育模式的革新,推进跨学科融合发展,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人工智能也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生态带来挑战与冲击。包括对我们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要求;要求高校教师加速适应新角色;对高校课程体系革新产生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教、学、考、评、管”各方面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一些技术性难题。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让其更好地赋能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如期建成教育强国增添更加强劲的动力。
(谭铁牛,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摘编:中国高等教育微信公众号(3月7日)
初审:崔莉莉
复审:张妍
终审: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