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所】刘国瑞: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核心要义与行动策略

发布时间:2025-04-23 14:53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再聚焦,是对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龙头内涵的新界定。准确理解这一新命题,明晰落实的思路和举措,对于实现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有重要意义。

(一)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意蕴

一是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自强卓越”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体现。从现实的语境看,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指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质特征的,能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等教育系统。“自强卓越”体现了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背景、新需求和新任务,融合了“中国特色”(如扎根中国大地)、“自主创新”(如科技自立自强)和“追求卓越”(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多重要求,是对既有政策的系统化升级,也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的再凝练。二是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标志。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以生成、支撑和发展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等教育强国的“六个特质”为己任,“六个特质”也是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显著标志。三是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涉及的相关关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关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高级形态,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凝缩;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龙头的关系:自强卓越是高等教育成为龙头的底气,是高等教育龙头的最显著特征;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其他七个体系的关系: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既要突破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也要凸显高等教育在“八大体系”系统集成方面的责任担当。

(二)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逻辑。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不懈坚守,也是对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的高位回应;既是来自社会的外部驱动,也是植根于大学基因的自我追求。从历史逻辑看,“自强卓越”是道路自信与综合实力的共同体现;从现实逻辑看,自强卓越是国际环境与国内发展交织下的必然选择;从学术逻辑看,自强卓越是大学核心理念与使命的延续。二是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与存在的短板。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打造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体系、更加协调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有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更有实力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更有活力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等六个方面的子体系的建构任务。对照上述目标,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座”不够坚实、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合理性与外部适应性亟待增强等一些短板。

(三)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突破路径

《纲要》以“三个属性”“六个特质”“八大体系”“五个重大关系”和“九大任务”为核心凝练的教育强国建设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但将思路转化为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还面临艰巨的任务。从改革发展措施的全局性、关键性和突破性来看,可以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作为突破的重点。

一是重塑高等教育空间格局。应着力解决整体优化与局部错位、局部优化与整体失衡等矛盾冲突,在更高水平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以破除平面思维为重要突破口,建构人口、经济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点线面多元的立体化格局。二是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在推进分类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另一方面,统筹理工科院校与人文社科院校的发展。新阶段应进一步完善支持文科院校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体系。要统筹考虑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利益关系:一方面,处理好适应外部需求与尊重自身规律的关系;另一方面,处理好国家战略与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在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五是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要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发展的战略性重点,建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打造研究生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大引领力量。六是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与国际化协同发展。要在继续为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的同时,积极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汲取全世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经验,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系统谋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学校治理等改革,共同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刘国瑞,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摘编: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3期)

初审:崔莉莉 复审:张妍 终审: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