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部】各部门介绍

发布时间:2025-05-27 14:30

数学教研室

数学教研室旨在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根据现代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21门,出版教材7部。

工作任务

1.承担全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函函数与积分变换》、《计算方法》、《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模型与实验》、《高等数学拓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2.承担全校考研数学辅导工作。

3.承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培训与指导工作。

4.承担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师资队伍

数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9人,其中专职专任教师17人,行政兼课1人,外聘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职称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博士3人,硕士15人,学士1人。年龄结构:50岁以上3人,35岁以下10人。

课程及团队建设

1.《高等数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

2.《高等数学》课程2009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

3.《高等数学》课程2021年被评为吉林省“一流”课程。

4.《高等数学》课程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

5.《高等数学》课程2024年被评为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6.“高等数学团队”2011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数学教研室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1项,省级奖项150余项。


物理教研室  

物理教研室成立于2004年,承担着全校工科类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任务,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大学物理A》、《大学物理B》、《建筑物理》课程。 其中大学物理课程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校级金课。物理教研室现有专职专任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1人,均具有硕士学位,是一支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的优秀教学团队。

物理教研室自成立以来,根据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一切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德培养和自身素质建设,积极探索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按照“保证基本理论,注重专业衔接,突出应用特色,融会创新思想”的公共基础课教改原则,制定了物理教学“与演示实验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的“三结合”教改方案。本课程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模式演示实验教学,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并注重将相应的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累计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达20余项;发表专利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各级各类表彰、奖励20余人次;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


制图教研室

制图教研室成立于建校之初,承担着全校工科类的工程制图相关课程教学任务,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工程制图与识图A/B/C》、《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计算机绘图实训》等课程。制图教研室目前专职专任教师4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团队教师长期工作于教学一线,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制图教研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共主持省、校各级教研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30余项,成绩优异。在科研方面,本着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团队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共主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科研论文数篇,其中核心论文3篇,专利10项。同时,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竞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各级各项比赛共计获奖20余人次。


物理实验中心      

一、物理实验中心概况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2002年9月,由物理实验室、物理仿真实验室和综合物理演示实验室三部分组成,2009年7月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固定资产480多万元,实行校、部两级管理。设有主任1名,副主任1名。现有专兼职实验教师11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近90%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由课程组教师编写的《大学物理实验》第4版, 于2021年9月被列为吉林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教材立项建设,于2022年11月作为“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大学物理实验课程2010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2021年被评为校级“一流”课程;中心教师2005年、2009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各1项;完成国家级重点课题中重点子课题1项,完成吉林省教学研究项目6项,院级教科研究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3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8篇。

二、物理实验中心基本情况

建立时间:2002年9月

地点:产业楼1、2楼

面积:2400平方米

实验室负责人:姜广军

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姜广军

实验室安全责任人联系电话:0431-81865822,17767756798

三、实验室主要功能与特色(面向专业、承担课程、主要功能、特色等方面内容)


(一)面向专业与承担课程

中心承担学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人工智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交通控制工程、智慧交通专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实行网上选课。

开设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计算机仿真实验,在超星“学习通”上独立建设线上课程,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实行1人1组,在提高性实验教学中最多2人1组。

(二)主要功能

1. 支撑物理教学实验

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开设《物理实验》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并掌握实验技能,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 开放与自主实验

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可自主复习、操作、设计实验,鼓励创新。

3. 竞赛与培训

组织物理实验竞赛,如吉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选拔和培训参赛团队,开展实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4. 科普与社会服务

面向社会以及教职工和家属,举办公众开放日,开展趣味物理实验展示科普活动,提升科学意识。

(三)核心特色

1. 多层次实验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筑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两个教学平台,按分层次、分系列、模块化组织教学,形成“基础→综合→研究”递进模式,适配不同水平学生。

2. 虚拟仿真结合实操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提供新的实验方法,突破实体设备限制,降低实验成本。

3. 特色实验室

除基础性实验外,开设应用性实验。相应的实验室有近代物理实验室1(开设夫兰克-赫兹实验,超声探伤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室3(开设传感器系列实验)、声学实验室(开设利用多普勒效应测物体移动的速度、声速的测定等实验)、电磁学实验室2(开设数字示波器实验、动态悬挂法测工程材料的杨氏模量实验等)。

物理实验中心通过资源整合与教学模式创新,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推动物理技术应用的核心基地。


体育教研部

体育教研部承担全校体育课程教学、群体活动组织、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及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繁荣。

1. 师资力量雄厚

教研部现有专职教师15人,行政兼课5人、外聘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8.5%。教师团队涵盖田径、篮球、武术、游泳等多个专业领域,多人获“国家级裁判资格证书”“省级优秀教练”等称号。团队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专业培训,保障教学质量。

2. 教学体系完善

构建“基础课程+选项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开设篮球、健美操、太极拳、网球等10余门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推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与课外体育锻炼、竞赛活动相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86%。

3. 科研成果显著

聚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理论、全民健身等方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参与编写教材6部。实用性专利9项。

4. 特色活动丰富

打造“校园体育文化节”“师生运动会”等品牌活动,年均举办校级赛事8场,参与学生超5千人次。组建篮球、足球、健美操、游泳等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同时,依托专业优势开展“体育进社区”志愿服务,惠及群众超3000人。

5. 未来展望

未来,体育教研部将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学科交叉创新,打造省一流的体育教学与科研平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