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31 14:00
一、合格评估工作
完成省预评估阶段各项相关工作。为确保预评估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教务处迎接省预评估专家组入校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同时,做好各类支撑材料和日常工作文件的整理归档以及专家入校访谈、走访等各项准备工作;组织各教学单位做好预评估教育教学各项准备工作;全面认真梳理评估专家走访、访谈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并结合学校发布的预评估专家提出问题汇总报告,及时总结存在的相关问题,明确改进措施、责任人及完成时间,形成预评估问题清单,做好整改准备工作,为迎接教育部正式评估奠定基础。
二、产教融合
完成2025年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备案登记工作。为持续做好现代产业学院规范管理工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备案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现有校内产业学院认真梳理建设与发展情况,以备案登记为契机,持续完善产业学院建设机制,并完成材料上报工作。
三、教育教学改革
1.全面推进AI赋能教学工作。一是助力学生AI工具使用学习。面向全校学生开设AI工具应用类通识微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类选修模块,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要求每名学生至少选择一门进行学习。其中,线下开设《AI大模型工具及应用》课程,10学时;线上慕课平台开设《人工智能应用基础》《人工智能与科学之美》《AI工具辅助高效学习与科研》3门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AI工具;二是推进AI赋能课程教学改革、建立课程学习答疑中心。组织各教学单位全面落实,并填写《XX教学单位“AI工具融入教学”经验交流会计划安排统计表》《XX教学单位深度应用AI工具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简况表》和《XX教学单位课程学习常见提问统计表》,确保各单位积极推进AI工具应用课程教学;三是实施AI+数字教材建设。组织各数字化教材项目团队做好编写、出版等工作,为开展AI教材训练奠定基础;四是做好规章制度智能解读与答疑准备。完成各类教学管理制度文本整理工作,为同步到AI工具本地服务器,做好相关事项查询及解答提供保障。
2.落实新一轮校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培育工作。为持续做好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和指导工作,组织各单位及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拟申报成果的名称和团队成员,全面梳理前期改革基础,分析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制定预期目标,分析研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填写《2026年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培育情况推荐汇总表》,确保教学成果培育工作的有序推荐。
四、专业建设
学校获批2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近日,吉林省教育厅发布了《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专业(群)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学校现代建筑与土木工程类、先进制造与信息通信技术两个专业群成功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立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的顺利获批是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学校朝着建成具有鲜明行业与地域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提供坚实且强有力的支撑。
五、课程建设
组织开展基于“一平三端”课程群知识图谱建设项目立项工作。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化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组织开展基于“一平三端”课程群知识图谱建设项目立项申报工作,要求各教学单位立足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4-6门课程构建课程群。下一步,学校将组织项目遴选评审,希望通过课程群知识图谱建设立项,建立数字化知识图谱,创新内容呈现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努力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的转变,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数字化引擎,持续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
六、教材建设
组织开展第二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推荐工作。根据《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规划教材评选申报工作。经教师申请、教学单位初审、教务处审核、学校评审专家组评审、校内公示等环节,最终推荐以下3部教材参加本次规划教材评选。
七、实践教学建设
1.组织开展2025年度校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工作。为深化转型改革、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企业资源支持学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教高厅〔2020〕1号)及《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修订》有关要求,3月3日学校组织开展2025年度春季学期校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工作。
2.组织开展2025年春季学期期初实验室安全大排查工作。为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问题,强化实验室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和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学校教学安排,3月7日,由副校长赵海平,校长助理王宏伟,教务处处长牟荟瑾及保卫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后勤保障部相关人员组成的实验室安全检查组对学校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保证期初实验室教学运行稳定。
3.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及AIGC检测实施办法》修订工作。为加强学校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规范AI工具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使用,杜绝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的抄袭、非正常引用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及AIGC检测实施办法》。
八、运行管理
1.做好学校日常教学运行工作。本学期,学校共开设1107门课程,涉及任课教师830名,学生13720名。完成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课时费审核及发放工作;组织开展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毕业生重修工作和2024-2025第一学期成绩单归档工作。持续规范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办理本专科学籍异动相关业务合计39人;办理本科生授予学位证明1人;办理毕业证明书3人;组织完成2025届毕业生第二批信息采集工作,现已全部完成采集,正在进行校对工作。
2.做好教务管理系统功能调试工作。持续推进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功能升级,组织研发教务管理系统中符合学校教学运行特色的各类报表。完善教学大数据平台中数据的校对工作,开发探索符合学校运行机制的教务管理系统,保障教学平稳运行,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3.完成校内外考试组织及安排工作。完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补考工作,考试人数共计4215人次,分9场次完成,其中考场设置127个,监考教师278人次,考试秩序井然;组织开展2025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工作。截止目前,已缴费并成功通过审核的学生共计4895人,其中四级(含小语种)4290人,六级(含小语种)605人;完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工作,本次考试共计报考545人,三个机房4个批次进行。考试过程顺利,监考教师认真履行监考职责,成绩回收无问题并成功上报;组织开展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报名工作和吉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完成2025年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教育工作。
九、院部风采
1.土木工程学院开展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2月28日,土木工程学院开展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学院教学副院长钟春玲针对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的六项尾项工作展开重点梳理,并清晰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要求。与此同时,也对本学期初的重点工作进行梳理,着重强调了毕业设计的关键节点、新学期教师备课的具体情况、补考监考工作的严谨落实以及合格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与相关要求。刘殿忠院长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提出四点关键要求:第一,要高度重视合格评估工作,教师需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全力以赴提升教学质量;第二,任课教师务必做好过程性教学资料的归档工作,确保资料真实、准确且完整;第三,在当下数字AI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DeepSeek等先进工具对教学进行重构与优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纪律与礼仪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外语学院召开教学工作例会。为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创新,保证学院工作平稳有序进行,3月21日,外语学院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围绕教学管理、技术融合与学生培养展开部署。会议重点落实了课程过程性评价新规,细化课堂表现记录标准,助力教学质量提升。同时,学院积极推进DeepSeek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完成AI示范课程建设。本次会议为本学期工作指明了方向,全体教师将以创新举措推动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3.创意设计学院组织开展“关于完善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与考核方案细节探讨”会议。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完善平时成绩评定与考核标准,美术基础教研室组织了一场以“完善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与考核方案细节”为主题的探讨会。会议伊始,教研室主任迟丹老师首先阐述了当前课程成绩评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调整的细节,如平时成绩评定标准不统一等。随后,与会教师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李悦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实践中平时成绩考核标准以及计算方法的经验。苑明亮老师则强调了制定明确、具体的平时成绩评定标准的重要性。经过充分讨论,教研室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一是完善平时成绩评定与考核标准,确保其科学、合理、可操作;二是要丰富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三是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平时成绩评定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教研室还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负责具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最后,教研室主任迟丹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强调完善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与考核方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本次教研室探讨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完善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与考核方案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也为推动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来源:教务处、相关学院
初审:孙晓雪
复审:李婕萍
终审:牟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