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规划学院】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4-06-18 17: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没有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自觉,就不可能有乡村的繁荣与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传说、乡规民约、传统习俗、节庆活动、手工技艺等构建起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让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魅力和风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的乡镇志、村志,在记录乡村文化、留存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文明等方面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包括乡镇志、村志在内的史志编纂工作。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正式把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列为主要任务之一,使之成为国家级文化工程。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2022年8月,《“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更是明确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这些要求,为乡镇志、村志编纂提供了根本遵循。

每个乡镇、村庄都孕育了当地特有的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编纂乡镇志、村志就是把可能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乡村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等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编纂乡镇志、村志,留存了各地乡村厚重的历史,通过阅读乡镇志、村志,能让人民群众深刻感受本土本乡自然的优美、历史的醇厚、人物的杰出、文化的积淀等,有助于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自信,激发浓烈的爱乡爱国情怀。史志工作者编纂乡镇志、村志时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角度,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对当下乡村社会变迁、改革发展、文化传统等作出全面、系统、客观的记述,书写好一个个中国乡村故事,为当下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