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31 11:57
历史沿革: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前身系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建筑系,2005年学校正式批准成立建筑系,201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建筑系更名为建筑与规划学院,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两个专业,五年制。2019年,建筑学专业获批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已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人。学院现有4个教研室,分别为:建筑设计教研室、建筑技术教研室、城乡规划、城市设计教研室。现任院长为吕静教授。
办学特色:
1. 根植黑土地,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主要关注寒地建筑与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表征等问题,注重地域性建筑教育的创作理念,在实践中注重结合生态建筑、低碳节能技术应用。
2. 依托学科优势与专业特点,注重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应用:
通过承担省部重点项目以及横向科研课题,从设计理论前沿、寒地技术应用、特色城镇发展等到对规范技术标准的地方适用性等学术层面进行广泛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适时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形成教学、科研两方面的特色发展方向。
3. 教科研服务社会,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在吉林省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好房子设计、乡土建筑普查等方面成果显著,主持完成了我省绝大部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专业设置:
建筑学专业(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吉林、辐射全国、面向建筑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思维、综合设计、项目协调、技术应用与跨学科协作能力,具备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职业素养,能在建筑领域凭借AI开展创新实践,并能助力行业进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能够在建筑设计、利用 AI 辅助设计创作、城市规划、建筑科研、环境评估等行业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创作、工程管理、技术咨询、数字化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在文旅产业负责主题建筑设计,用 AI 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负责乡村建筑改造、也可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深造学习,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
城乡规划专业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城乡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立足城乡规划发展方向,面向北方区域及寒地地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城乡规划原理、设计表达及AI辅助设计方法,熟练运用智能数据处理、AI技术分析、数字孪生技术解决复杂城乡问题,具有智慧规划设计实践能力,具备文化传承、社会责任感、大国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城乡规划建设领域从事城市更新和社区规划、智慧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环境和生态规划、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等规划编制工作,还可在AI数据分析、AI辅助规划系统开发及智慧城市技术等领域进行规划编制、智能决策支持及数字化项目管理工作,也可到相关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或硕士研究生深造学习。
教学条件:
固定教室情况:
建筑学院共有固定多媒体教室24间,会议室2间,党团活动室1间,辅导员工作室1间,学生双创工作室1间,学生作业存图室3间,评图室1间,报告厅1个。一体机1台,移动多媒体设备8套。 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情况:
现有建筑面积731㎡,固定资产约209.5万元,下设6实验室,分别为AI辅助设计实验室、建筑模型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规划设计成果数字化实验室以及人居环境模型制作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图书资料:
学院图书资料室有多种中外专业图书及电子资料,每年定额购买专业书籍和期刊(期刊、书刊费用1.0万元,毕业设计资料0.2万元),极大地开阔了学生视野;另配有数码相机、复印机、打印机等等,方便教学使用。
招生、就业状况: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生源质量良好。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为838人,毕业生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0%以上。
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教师出版多部国家级注册建筑师教材;教师主持省、部级教科研课题、横向课题70余项,省部部级以上获奖 10余项;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中文核心、SCI文10果奖余篇;专利、软件著作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得省、部级学术竞赛百余项:指导学生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在省内同类民办院校成绩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