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5-04-24 17:10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于 2003 年 6 月建立,曾用名环境工程系、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2022 年更名为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设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2022 年停止招生、环境工程 2024 年停止招生。在校本科生总数 1158人。根据学校的五大专业集群发展方向,我院六个专业集中在土木与建筑类、能源与环境类两大集群。学院教师 72 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 43 人,外聘教师 29 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 29 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64 人;省优秀设计大师和省级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10人;吉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A 类 1 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 个、省优秀教学团队 1 支。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十余载赓续传承。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勤奋 严谨 励志创新”校训,坚持培养适应生产一线、专业技能扎实、善于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坚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地方特色新工科教育事业,2023 年获批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基于新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结果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构建思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创教融合和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管理机制相协同,结合线上与线下、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个人与团体、客观与主观、教师与学生的“五融合,四协同,六结合”育人新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引入相关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2011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批准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2015年批准为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21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获批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建设工作取得突破;建筑设备方向是培养水暖电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试点,2019年迎来首批毕业生;2017年新增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位于第一批新工科建设名单之列,紧密对接我省战略新兴产业-清洁能源应用,2021年迎来首批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2022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我校是唯一参与的民办学校,同时获批吉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专业,专业建设又上新高度;2023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试点专业,2025年现代建筑与土木工程类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助力“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推动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和改革创新。
强化系列课程建设,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从新工科建设目标出发,基于新发展教学理念,校企共建以学为中心,学习目标、学习测评、学习活动、教学材料、课程技术一致的课程体系。以主干课程适应学科发展,融合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近五年,我院参与教育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 门;省级金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 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1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 门;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1 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1 个;省级优秀课程 1 门。完成 7 门校级金课的培育、申报、立项建设工作;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7 门,校级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1 门。深度挖掘线上教学优秀典型案例 10 个,结合抗疫中的典型事件及我院学生抗疫案例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带动全院课程建设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强化“双师双能”素质,建强双师双能队伍。积极引进人才,聘请特需教授专家,发挥专家学者引领作用;引进行企业专家,通过讲学、合作指导等方式深化协同育人;利用顶岗锻炼、定期培训、校企双向培养、教学交流、考取职(执)业资格证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及能力。2023 年能源与环境协同创新教师团队获批吉林省第三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获批 2023 年度“吉建科˙最美教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获批校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2 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团队获批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专业建设 A 类,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教研室获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筑环境与安全工程教研室获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立项建设项目。2016 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获批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同时,我院教师被聘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吉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专家委员会、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等专家委员,不断提升在本行业领域的影响力。近几年,学院选派 8 名青年专业教师到行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行企业工程技术兼职人员 10 人,引进哈工大、东北电力大学特需人才博士 3 人,组织吉林省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 2 场次 480 余人,承办组织“绿色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高级研修班 1 场 70 人次;“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深化,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办学渠道开放多元,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校企、校校、校院、院院合作,坚持自建与引进相结合,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2023 年,与长春城开水务集团合作获批吉林省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成水暖工程实训场地,新建、改扩建实验室 25 个,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400 余万元;与长春新吉润、浙江陆特、美国通用电气等企业合作建设 9 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政行企合作,新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1 个;与校企、校校合作,建有慕乐、瓯贝尔等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有省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个,省级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2 个,省级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 2 个。

以国家级多能互补近零能耗建筑为支撑,建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省级首批清洁能源现代产业学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校企联合协同育人。2019 年,严寒地区浅层地热能及多能互补应用研究获批首批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2022 年,城市智慧水务技术创新实验室获批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此创新平台(包括吉大、师大在内的全省各高校中)公示位居第三;2022 年,我院牵头与企业合作申报了两个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特需人才的作用,积极鼓励我院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近三年,与校企合作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5 项;获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 2 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课题立项 42 项,发表教研论文 41 篇主编教材 10 部;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 22 项,横向课题 16 项,发表科研论文 63 篇(其中 SCI3 篇,核心 8 篇),授权专利 51 项(其中发明 5 项),授权计算机软著 14 个,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3 项。
以科技创新服务于吉林经济发展,研发建设严寒地区多能互补近零能耗示范建筑和校园电能清洁供暖示范工程,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体系,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为吉林省六新产业发展,长春“双碳示范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关键技术和人才支撑。编制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3 个。
近五年,依托实践育人平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长春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16 人,10 名学生依托平台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实践育人效果显著。
持续教育教学改革,保障人才培养效果。近五年,培养本科人才近 2000 人,一次就业率 94%,留省就业率超 45%;毕业生实践能力强,用人单位满意度达 95%,深受企业和社会好评。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竞争能力明显提升,获国家级特等奖 1 项,一等奖10 项,二等奖 15 项,三等奖 18 项,优秀奖 2 项;获省级银奖 1 项、铜奖 1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6 项,优秀奖 3 项。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 4 项,省级大创项目 14 项,学生发表论文 20 余篇,授权专利 6 项。近三年,考研成绩显著,考取吉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 43 人。

我们将一如继往地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