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8 00:00
劳动模范,被誉为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漫漫征途中,劳动模范从未缺席。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都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劳动者之歌,用平凡铸就非凡,用汗水浇灌希望,成为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天津港,有这样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他就是孔祥瑞。40多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港口工人,一步步成长为众人皆知的“蓝领专家” ,用自己的坚持和创新,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奋斗故事。
1972年,初中毕业的孔祥瑞来到天津港,成为一名门吊司机。刚参加工作时,面对港口的大型设备,他满心好奇,同时也深知自己知识的匮乏。但孔祥瑞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当作教材,把设备故障看作课题,将身边有一技之长的工友视为老师,开启了边干边学的求知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天津港迎来快速发展,新型设备不断涌现。为了掌握这些设备的性能与操作技术,孔祥瑞自学了力学、机械原理、液压、电工学、材料等多门学科知识。他每天都随身带着设备说明书和笔记本,一有空就拿出来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么查阅资料,要么向他人请教,直到完全掌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孔祥瑞练就了“听音断病”的绝技,成为了港口闻名的“门机大王”和“排障能手”。
2001年,天津港冲击亿吨大港,孔祥瑞所在的装卸队承担了2500万吨货物的装卸任务,比以往增加了近30%。面对设备和人员不变,任务量却大幅增加的难题,孔祥瑞没有退缩,他带领技术骨干展开攻关。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实验,他们创新性地将主令控制器手柄移动轨迹由“十”字形改为“五角星”形,把抓斗起升、打开的两个动作合二为一,使每次作业节省了15.8秒。这看似微不足道的15.8秒,却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每台门机平均每天多装卸480吨,当年为公司创造效益1600万元。这一操作法被天津市总工会命名为“孔祥瑞门机主令器星型操作法”,并在天津港各码头以及全国各大港口推广应用。
多年来,孔祥瑞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他先后组织实施了18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获得16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推动了我国港口系统设备接卸煤炭技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其中,“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大型机械电缆防出槽技术”等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难题,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为了进一步发挥团队的创新力量,天津港成立了“孔祥瑞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开展百余项技术创新项目,解决了众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孔祥瑞杯”职业技能大赛也已连续举办十八届,为港口选拔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能人才。
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孔祥瑞依然心系港口事业。他受聘为职业技能竞赛评委,每年都会对参赛选手进行点评和培训,为培养新一代的“大国工匠”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常说:“劳动者永远年轻,我愿意把自己的所有经验都传递给新时代的港口工人。” 孔祥瑞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励着无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孔祥瑞身上的这种敬业、进取、拼搏、创新的可贵精神,是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学子应以孔祥瑞为榜样,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制作杨荞毓 初审岳秀秀 复审王秋艺 终审吴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