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5-04-11 09:18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9年,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于2017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组织全校本专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同时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育建设任务,以及相关的教研和科研工作,是对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学院秉承学校“立德重能,求是善建”的育人理念,以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政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为主线,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着力在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实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更多突破。学院于2014年荣获吉林省思想政治理论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荣获校级优秀教学管理单位、校级突出贡献团队、校级先进工作单位。

一、机构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设有教学与科研办公室及6个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二、教师队伍状况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初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教师队伍。截至2025年3月,现有专兼职教师44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5人;博士3人,硕士41人。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政课年度影响力人物、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师德标兵”1人,长春市教科文卫体工会“ 百名专家库 ”专家1人,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3人。

三、承担课程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全校三个年级、1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习思想”)“形势与政策”“学习筑梦”“‘四史’教育”“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共计9门必修课;同时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政治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计3门选修课。

四、课程建设成果

学院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精品课程矩阵。现有省级精品课1门(“概论”);省级一流课程1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省级优秀课4门(“概论”“纲要”“原理”形势与政策);校级精品课1门(“概论”);校级优秀课5门(“概论”“原理”“道法”“纲要”形势与政策);校级一流课程5门(“概论”“原理”“道法”“纲要”形势与政策)。以赛促练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1项、“精彩教案”1项;获吉林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4项、“精彩教案 精彩课件”7项,以及各类省级教学竞赛奖项7项。

五、教研与科研成果

学院积极以教科研发展推动教学工作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截至2025年3月,学院全体教师累计申报立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科研课题80余项,公开发表北大核心论文、SCI、国家级和省级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多部。

六、践行社会责任

学院通过理论宣讲积极践行传播马列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责任。2021年建成了省属民办高校的第一个“四史”教育基地,2024年底升级改造为“五史”教育基地,组建了三个梯队的讲师团(1个教师讲师团,2个学生讲师团),讲师团队员都经历了严格的培训,从着装及讲解所需设备都做了精细化的准备,开展面向校内师生及校外各级各类代表团参观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五史”教育基地的讲解工作,建立至今已接待校外单位参观数十场,并多次接受省教育厅领导莅临指导。学院还与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长春市第二十五中学校、长春市绿园区合心小学3所学校结成共建对子,签订了“专业发展一体化团队共建协议”,通过建立一系列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带动作用。学院设计的项目于2024年还通过人社厅项目审批,承担了全省民办高校思想课教师的实践培训任务。

 

2025年4月11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