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网】学校组织召开“齐心共抗疫,青春勇担当”网络主题班团会

发布时间:2022-03-21 20:22

学校组织召开“齐心共抗疫,青春勇担当”网络主题班团会

2022年3月17日,中共吉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齐心共抗疫 青春勇担当——致全省广大青年学子的一封信》,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向全省的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为贯彻落实信件的内容与精神,激发我校学生书写亮彩青春、齐心抗疫的精彩华章,2022年3月18-19日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齐心共抗疫 青春勇担当”网络主题班团会。

在本次“齐心共抗疫 青春勇担当”网络主题班团会中,各学院并未因线上形式就局限了班会内容,而是以丰富多彩的环节使得本次抗疫主题班团会更加深入同学心中。

艺术设计学院充分发挥本学院学科优势,带领学生拿起纸笔,制作海报,表达自己共同战“疫”的心声,蒲实老师更是组织本学院学生共同通过手势舞为疫情防控加油,为抗疫一线人员送上祝福,为吉林人民送上祝福,传递抗疫正能量。学院学生姚浩云发言表示“新冠疫情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三年,到了第三个年头大家谈及它也并不是谈虎色变,但仍然是不敢掉以轻心,肆虐的病毒袭击了吉林省,也为我们四年的学习生涯谱上了尾声。每个人都处于风暴中,不论是疫情工作者还是寝室隔离的学生,在这料峭的春寒中,印证着志愿者热情的滚烫和每一个人对战胜疫情的昂扬斗志,相信灾难过去只是时间问题,吉林终有吉临时”。

土木工程学院在班团会上巧妙设置了问答环节,抽查同学对疫情起始至今整体简要分析,吉林省和长春市疫情情况以及目前防疫工作中自身的问题与总结等五个方面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学院也邀请学生家长发表了父母寄语,教育与鼓励学生潜心线上学习。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刘鹏在本次班团会上做了名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战疫-战疫中的“志愿红”》的主题演讲。在隔离区的本院同学常毅也发言表示,“目前在学校健康观察区一切安好,学校领导也时常来看望我们,我们的需求也是尽最大可能满足,感谢学校领导、辅导员以及同学的挂念与关心”。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组织校内志愿者向学生们讲解个人事迹,20级自动化志愿者朱思橦在班团会上表示:“开学以来,各地区学生纷纷返校,人员流动明显增多,学校要求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学生暂缓返校,但是校内防疫工作也一刻不能松懈,做为一名大学生,时刻站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守护群众安全,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管理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左忠文在此次主题班团会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勉励的寄语:“当前,防疫抗疫到了最吃劲的阶段,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坚定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在疫情防控这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中感知国家的伟大力量,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忠诚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

建筑与规划学院两名辅导员通过语音、视频通话分别与校外集中隔离、校内健康观察区的学生进行了本次主题班团会,向学生了解了近期的健康、学习、生活状况,通过与学生交流近期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帮助学生缓解了内心的焦躁与不安、树立了战疫必胜的信心。

外语学院在班会主题讨论中,请同学们以疫情防控为主题,分享了抗疫英雄和人物故事,感恩他们的负重前行的同时,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与奉献担当的精神。

交通工程学院辅导员老师在主题班团会上提出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自强不息,面对疫情要勇于担当,深刻认识到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式,做好自我防护措施,积极响应学校的政策,服从学校管理安排,贯彻和落实《疫情防控22种违法违规行为及法律后果》,维护好学校良好的风气,学有余力的同学要积极参加志愿者工作。学院的志愿者表示“虽然工作辛苦,但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自己也能为疫情防控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本次班团会上聚焦 “使命、务实、自觉”三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防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把握良好心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数字建造学院邀请参加校园防疫工作的同学,以志愿者的身份讲述自己投身志愿者队伍以来的收获,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时老师也鼓励同学们积极配合、参与到志愿工作当中。

本次网络主题班团会充分发挥了主题班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当前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抗击疫情相关内容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筑牢了学生的防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起了团结一致、上下齐心、携手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供稿人:学工处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