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30 20:19
2024级的新生们,欢迎你们来到建科!在这里,你们将探索世界求得新知,奋力奔跑挥洒青春,开启崭新篇章。下面这篇学院简介和报道注意事项将带你们走进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数字建造学院,一同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风采!
数字建造学院是全国首家在本科层次教学中围绕“数字建造”发展人才需求所设立的双院制学院。学院积极谋划土建类“新工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打造开放、协同、融合、包容的教育发展新生态。学院立足智能建造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及建筑业升级转型,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移动互联等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学院总体投资千万元,建设集BIM、VR、AR、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机器人实验室等技术领域的教学与实验场所。
数字建造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实践能力丰富、社会影响力极佳的“校外+校内”双向发展的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校内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100%,博士学历占比10%,高级职称占比75%以上。学院获批省级智能建造“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院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开展企业挂职锻炼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具备企业工作背景、经过实践能力锻炼的双师型教师开展教学任务。
在校外实践教师及外聘师资储备方面,拥有一支来自吉林省建苑设计院、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顶尖设计师团队;搭建与中国二冶、中建一局、吉林建工集团、吉林省安装集团等行业顶级施工单位的校企合作关系,保障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采取线上教学及网络资源的方式,引进北京构力、广联达科技、斯维尔、Autodesk中国区公司等领先建筑科技企业的高级专家学者,为我校全面开展“理论、实践、科研、创新、协同”的教学任务提供保障。
数字建造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需求导向、分类培养、输出细化、产业融合”的渐进式、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色的建筑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掌握智能建造技术、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等建筑新兴技术的全新建筑行业智能建造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在培养过程中将各相关课程拆分化教学,采取“理论+实际”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师进行前期理论课程授课,校内双师型教师及企业实践教师进行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全过程中引入实际项目,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实践能力、创新研究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实施三年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建筑全专业融合实践培养的培养方案,加大与行业全新产业链的各相关企业合作,为行业输送具有发展潜力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数字建造学院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始终坚持“产学先行、创新引领、科教兴教”的理念,打造“产、学、研、创、融”的发展路径。学院设有“BIM基础教研室”及“智能建造教研室”,除完成智能建造专业全体系授课任务以外,同时承担全校20个专业《BIM技术基础》《BIM实习实训》及多专业参与的《BIM协同毕业设计》。已培养BIM技术应用型人才2000余人,培养具备建筑新兴技术综合能力毕业生400余名。
学院教师主持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省科技厅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20余项,科研经费到校及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300万元,荣获2020年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龙图杯全国BIM技能大赛院校组三等奖,吉林省第二届建设工程BIM大赛一等奖。出版教材及专著3部;在全国权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
2019年学院获批吉林省民办教育发展扶持资金151万元,用于我校建筑智能虚拟仿真实训科研平台建设,并获批两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分别为装配式智能建造虚拟仿真认知实验和建筑施工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国家级遴选项目一项,为我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做出贡献。
为提高教学质量,聚焦学科前沿技术,学校结合建筑类专业特点以BIM、VR、AR、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筑数字新兴技术为核心,筹建东北地区首家智能建造虚拟体验馆、数字建造创新实验室和智能建造机器人实训实验室。为提高教学质量,聚焦学科前沿技术,学校结合建筑类专业特点以BIM、VR、AR、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筑数字新兴技术为核心,筹建东北地区首家智能建造虚拟体验馆、数字建造创新实验室和智能建造机器人实训实验室。
智能建造机器人实训实验室结合现代智能技术和建筑行业需求,以建筑工业化转型为背景,以培养新工科智能建造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增强学生在智能建造领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实训室配备有智能建造喷涂机器人、砌筑机器人、钢筋绑扎机器人、地砖铺贴机器人等智能施工设备和虚拟现实(VR)与大语言编程系统等人工智能平台。满足学生在虚拟或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建筑设计、智能施工、机械臂编程、施工规划等方面的训练和实践的需求。
为提升学生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获奖数量不断上升。
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金奖五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六项,省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十一项,三等奖二十八项,获奖学生一百余人次,学生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BIM技术应用方面,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五项;国家级创新奖一项;国家级一等奖十二项;国家级二等奖十八项;国家级三等奖二十七项;国家级优胜奖十三项;省级特等奖八项;省级一等奖二十四项;省级二等奖三十三项;省级三等奖三十七项;省级优胜奖八项。
依托专业特色,融合优质资源,形成完善的比赛培养机制,培养不同层级,不同水平,不同领域的BIM优秀学子。为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