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31 21:54
以导促学,以学育风,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学风建设月”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于2025年3月5日至3月31日开展了“学风建设月”活动。本次活动以“勤奋、严谨、砺志、创新”的校训精神为指导,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举措,深入引导和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风建设月的开展情况
(一)宣传动员工作
学院通过年级动员大会、主题班会、校园展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成绩分析会、年级大会等,辅导员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班级成绩的基础上,找准各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剖析原因,通过会议形式加强思想引导,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业。辅导员定期与所带班级同学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思想上不够重视的同学给予及时提醒,对于学习没有规划的同学给予及时引导。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辅导员从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定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尽早制定学业目标,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二)思想引导把牢学生思想关
学院于3月6日召开学风专项调研座谈会,用调研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风建设研讨。本次座谈会由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林天奇老师主持,参会人员有学院院长张素莉教授、教学副院长高晓佳老师、科研副院长刘清雪老师、党总支书记尹建平同志、各教研室主任、各年级辅导员以及各班学生代表。针对目前绝大数同学刚开学,进入学习状态较慢的情况,由各班学委对课堂出勤、作业、平时成绩等方面进行统计汇总,收集同学们有关学习方面的诉求,再由参会者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解决方案,以此解决同学当下遇到的困难,为树立优良学风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育引导活动
1. 文明习惯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和日常督查,重点整治了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禁烟控烟工作成效显著。
2. 规章制度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相关规定,严格落实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学生纪律意识明显增强。
(四)阵地建设
1. 课堂阵地:学院严格执行学风建设八项制度,即班委每日轮岗值班制度、每周班级例会制度、每周班级工作周报制度、每学期年级大会制度、每学期计划总结制度、每日晚自习制度、每日晚归督查制度、预警通报处理制度。严格考勤和课堂纪律,出勤率显著提高。
2. 宿舍阵地:辅导员作为所在年级学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通过经常性深入宿舍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表现良好班级给予奖励,对不遵守制度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进一步规范了我院学生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考场阵地:开展诚信考试教育,学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考风考纪进一步规范。
(五)五支队伍作用发挥
学生干部、党员、辅导员、教师和优秀学生五支队伍各司其职,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学生党员带头签订承诺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辅导员深入课堂和宿舍,加强日常监督;教师注重课堂管理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六)主题活动与交流学习
举办“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学习方法交流会、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活动,学生反响热烈。
开展优秀学生经验分享会,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
(七)日常管理与监督
严格考勤制度,课堂出勤率较上月提升15%;早晚自习纪律明显改善,手机使用现象大幅减少。宿舍内务检查常态化,优秀宿舍数量增加10%。
二、活动成效
(一)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本次学风建设月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热情和学习学氛围明显提高,学生们更加注重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学风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次学风建设月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形成了全校上下共同关注学风建设、共同营造优良学风的良好氛围。
(三)学术诚信意识提升。通过学术诚信宣传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对于学术诚信的意识和认知有了明显提高,自觉抵制抄袭、剽窃等不诚信行为,维护了学术研究的公正和健康发展。
(四)优秀学风标兵涌现。通过优秀学风标兵评选活动的开展,激励广大学生争做优秀标兵,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也树立了一批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自律能力强的学生典范。
通过本次学风建设月活动的开展,全院上下基于学情数据扎实推动协同育人,全体师生按照要求全部下沉到每一个班级中,建立联系机制,充分保障网络教学秩序,发挥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作用。在任课教师层面,基于学情数据采集,进一步引导任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业动态;在学生个体层面,基于学情数据剖析,进一步引导学生精准查找自己的短板弱项;在朋辈学伴层面,基于学情数据变化,进一步清晰帮扶的着力点;在家长层面,基于学情数据共享,增强了家校共育等监督力量;在辅导员层面,基于学情数据研判,进一步减少管理孤岛,打通育人盲区和断点,实现精准发力,精准管理,精准教育,精准服务,努力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同向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格局。
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
202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