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杨梓樱 杨建: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15:54

摘    要: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是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人才供给的需要,是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重点把握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定位,建立健全高校转型发展制度框架,着力推进高校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通道及优化提升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机制,深化高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1],高等职业教育真正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在政策引领和驱动下必将带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的重大变革和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做出新贡献。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现有人才培养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变革和技术革命,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快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分析

      鉴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转型中的高校能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很少,国家还未能形成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特点、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框架体系,在当前本科高校转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度层面与非制度层面的障碍。

      (一)办学定位和教育理念存在阻力

      当前,普通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内、校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还不够明确,阻力重重。校内主要来自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几十年传统高等教育办得挺好,学校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也高,不想打破现有平衡;校外主要来自社会的压力,认为应用型高校低人一等,培养的是蓝领,不是白领。这就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对转型认识模糊,对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表现为左右摇摆。在教学理念和思维观念上普遍缺乏创新和改革精神,专业教学很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本科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授方式单一、观念陈旧,创新改革缺乏深度和广度,培养的学生职业技能不强。办学行为更多呈现出的是惯性发展;教师更多表现出的是以自我为中心,重科研轻教学,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追求职业教育梦想的激情和社会担当与职责。

      (二)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缺少引力

      现行职业教育尚未形成一套行得通、实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不够灵活多样,对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发展、分类评估和优化布局缺少统筹安排。制度设计对高校转型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吸引力不够,与当今社会科技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还不完全匹配,还远远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要求,职业教育制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重普教轻职教思想长期存在,政府对职教投入明显偏低,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角色不清,过分依赖市场;政策层面缺乏宏观调控,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和目标认识模糊,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政府“放任”的态度可能引起监管缺失,失去原有的价值定位。从微观层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职业教育仍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存在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依然存在[7]。

      (三)体制机制转型发展缺少驱力

      实现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依靠高校自身力量转变难以实现,需要依靠政府政策和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过去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局限于就业层面,对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和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发展的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对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争议较大,人才的选拔机制存在体制性障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等。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高校和企业缺少内在动力,政府对高校、行业企业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同时,政府的“越权”介入会损伤高校与企业作为“双主体”的积极性,必然会带来“出工不出力”现象,引起各种矛盾,出现教学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破坏职业教育应有的市场机制,造成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结果。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与发展策略

      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壮大,一般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府、高校和企业应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通力协作,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重点把握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定位

      实现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观念不仅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重要的是领导者和管理者。本科高校转型不是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首先,在高校层面要切实担当起转型的责任。针对高校目前的状况和自身的特点,提出各自转型的思路,包括哪些学科亟需转型、哪些学科逐步转型、哪些学科保持现有;各专业或专业群转型的方向、建设的周期、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的建设、人才引进和培训等。其次,要把高校的建设和转型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新发展观念。要走进市场,坚持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成亲,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最后,要把高校建设和转型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联系起来。高校转型建设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要让学生和家长看到希望,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学生就业前景好,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之路。

      (二)建立健全高校转型发展制度框架

      本科高校转型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框架做支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制度框架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抓紧制订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法律、制度和资金层面上给予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校企多层次、多领域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制度框架的着眼点,一是在国家层面上抓紧研究和制订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尤其要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技能考核、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技能证书等方面进行规范,发挥标准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高校层面上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生的质量关。教学标准和毕业生的质量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只有教学标准完善,符合时代的要求,才有好的毕业生质量,好的毕业生质量又能反过来推动教学标准的建设和完善。三是行业企业层面上积极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各专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成果认定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形成行业企业专家和企业管理层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形式。

      (三)着力推进高校转型体制机制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目的和职责所在,实现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推行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创新机制实现转型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出题、高等学校解题、政府政策助题”新的体制机制模式。一是坚持人才为先,加大激励力度。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质量人才作为转型创新的第一资源。政府要从政策上引导高校和行业企业积极投入到技能人才培养上,在招生计划、生均拨款、教学和教育用地、仪器设备投入和企业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相应激励,给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利益相关方更大的回报和精神激励,更加注重产教融合在行业企业培养技能人才队伍中的作用,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利益主体的活力。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改革评价制度。近年来,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高职院校的根本原因是培养人才与市场紧密度不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一点也是驱使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因素。高校转型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经济发展驱动了高校转型。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以往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产教融合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抓住本科高校转型契机,从办学、管理、课程、教师、培训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中不仅要有定性的标准,更要有定量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测量指标来衡量产教融合的进程和效果,定期监控发布,便于政府管理和高校及时自我调整,以期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三是坚持全面创新,深化课程改革。把体制机制创新摆在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课程改革。做好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调查研究工作,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严把课程教学标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管理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制度理念创新、校企合作创新的有机统一和统筹发展。

文章节选自《现代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