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胡建波:应用型高校“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的案例研究:西安欧亚学院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9-23 16:00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高校转型的重要衡量维度之一,但高校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型面临外部非支持性政策环境与自身不完全具备范式改革条件的现实困扰。基于西安欧亚学院的案例研究,应用型高校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型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件,即政策环境支持与高校领导者价值观的引领,系统规划设计与全面探索相结合,审慎把握和确定学生学习目标,保持教师队伍高成长性、高成本投入与资源基础的平衡。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高校;范式转型;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的本科教学改革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逐步得到全球教育界的认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趋势。在我国,“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方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衡量维度之一,高等教育应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赵炬明教授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系列研究有较大的影响。他提出了“新三中心”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它们分别回答了“以学生为中心”范式下的教育目标、过程和结果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指的是基于学生当前状态和阶段性特定发展任务,发掘学生潜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指的是在所有教育活动中学习是中心,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指的是把学习效果作为判断教学和学校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重视测量和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建立有效的及时反馈机制。

   西安欧亚学院推动“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早期动因是为了应对因生源下降可能带来的生存危机。之后,学校意识到只有依靠内涵、质量和特色才有未来,但转型之初学校的资源基础和组织能力都很薄弱,参与同质竞争缺乏条件,“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有利于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此过程中,赵炬明教授介绍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及其引导和启蒙,也与学校决策者的办学偏好和价值取向相契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成为学校价值体系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也逐步成为学校的内在追求和文化自觉。转型之初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与价值体系,这是一个重要条件。基于这样的理念引导,学校的重大决策与资源投向才能超越生存、竞争的现实发展阶段,既解决了“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的价值起点与驱动力问题,也形成了方向引领。

   赵炬明教授将“以学生为中心”范式概括为七项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学校行政管理、学校文化,以及外部影响因素——社会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源于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改变引发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促使更多教师持续坚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需要管理、技术、资源、文化方面的保障。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2年年会上,国内教育学者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了深入讨论,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如教育者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师培训和课程建设,建立学生学习指导支持系统,匹配相关管理制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以及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等。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全方位转型。邬大光教授指出,任何国家的大学转型都是基于本土文化的重塑过程,大学转型表现为一种“合乎规律”与“符合目的”的主体觉醒与选择过程,甚至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西安欧亚学院的实践案例,展现了一所应用型高校如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引来实施本土化的系统转型。其转型过程、成效、不足与经验反思,不仅提供了“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框架下的实践细节和面临的具体问题,而且对巴尔和塔格的范式概念、赵炬明教授的“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理论进行了延展,也提出了在中国当前教育政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型的关键要件与路径,包括政策环境支持与高校领导者价值观的引领,理性规划设计与各领域全面探索相结合,意识到构建教与学系统的复杂性,审慎考虑和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保持教师队伍高成长性、高成本投入与资源约束之间的平衡。

    面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高校转型的路径是多元化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范式转型具有多重价值,值得探索和期待。赵炬明教授在研究中指出,“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传统习惯,如果能克服这些习惯,经过十至二十年的努力,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是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节选自《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