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王建华: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评估

发布时间:2022-01-05 16:09

摘    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从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测量为基础的量化评估需要向高质量评估转变。在对象方面,量化评估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高质量评估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在方法方面,量化评估以相关指标的可测为基础,高质量评估则容纳量化的、定性的以及其他相关的证据;在结果方面,量化评估以测量、描述和判断为主,而高质量评估更加强调以测量、描述和判断为基础的建构和再建构;在功能方面,量化评估强调以绩效为杠杆进行问责,高质量评估则强调以评估促进发展;在风险方面,与问责导向的高利害的量化评估相比,以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评估是低风险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量化评估;高质量评估;高质量发展

     量化评估向高质量评估范式的转变,既受评估范式演变的内在规律制约,也受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范式和价值观影响。和高等教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相适应,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和发展的评估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那种基于测量的量化评估可以称之为高等教育评估的初级阶段,其目标是以简单的数字对于高等教育的事实状态进行量化描述;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评估也需要从量化评估走向高质量评估。高质量评估意味着评估并不只是对“高等教育的事实是什么”、“高等教育应如何发展”进行量化描述,而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有意义的解释,并尝试通过评估来更好理解和建构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评估结果并非终极意义上的‘事实’,而是由包括评估者(以确保客观公正)以及由于评估而处于风险之中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互动而实际创造的一种结果。”换言之,量化评估只是尝试反映或描述高等教育发展的事实或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通过给出一系列结论、建议或排行榜来影响高等教育实践,而高质量评估则需要建构一种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共同参与创造高等教育质量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高等教育发展中从量化评估到高质量评估的转变可以理解评估的“范式革命”,抑或科学评估范式向哲学评估范式的转变。与长期以来量化评估主要考虑评估指标的选取、权重的分配、数据的采集以及结果的呈现等不同,高质量评估更加关注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立足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评估不应沦为“数字游戏”,评估结果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不应只是一种可选择的“事实关系”,即不同的评估指标可以呈现不同的评估结果;高质量评估不只是评估者对评估对象的评估,也是被评估对象的自我评估,同时也是诸多利益相关者通过协同机制共同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高质量评估追求的不是评估结果的精确性或科学性,评估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院校的质量管理或政府的科学决策,而主要是为了展示或呈现评估本身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以高质量评估促进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高质量评估要揭示哪些因素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以评估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将评估行为与高等教育发展整合或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本身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虽然在理论上从量化评估向高质量评估转变有其合理性,但实践中从量化评估向高质量评估转变并非易事。在旧的范式下,量化评估符合管理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规范,其以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也有现实合理性。此外,范式作为一种基本信念体系,反映了某种固有的偏好。这种偏好不是基于客观的证据,甚至也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就可以轻易改变。量化评估的支持者并非不清楚量化评估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弊端,而是认为量化评估虽有缺陷或弊端,但仍不失为一种最好的评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量化评估的缺点或高质量评估的优点都不足以推动高等教育评估范式的转变。
     从评估研究者的社会化来看,新的评估范式的普及大致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专心于支配性范式。一个人如果不理解旧范式,那么他/她也不可能理解新的范式;第二,发现或意识到支配性范式中的问题,并且承担起解决因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冲突的义务;第三,通过列举具体的对旧范式的批评意见,以及新范式所受到的广泛支持而强化范式转变的义务,发扬革新的态度和学习新范式方法等形式来解决冲突;第四,在进行新的范式的研究过程中应当更贴近实践和生活;通过反馈循环、修正、与拥有相同观点的人交流的方式来保证研究的进行。上述四个阶段之间不是线性的或递进的关系,而可能会循环往复。
     理论上评估的旧范式与新范式截然不同,但是,实践中新旧范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是存在着大片的模糊地带或者灰色地带。很多评估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会在两种范式之间徘徊。高质量评估作为新范式的胜出既有赖于其优点的显现,也有赖于量化评估这种旧范式因为自身弊端的难以克服而逐渐退出评估市场的竞争。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量化评估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属于支配式范式。虽然有研究者和实践者已经发现或指出量化评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尝试发展新的评估范式;但受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的制约,即便有政策层面的呼吁和倡导,新的评估范式并没有付诸实践的机会。在范式竞争中,量化评估的支持者经常以科学范式曾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功为自己“打气”,寄希望于通过不断改进评估的技术和方法以实现科学评估;量化评估的反对者则以量化评估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有违常识的结果来指责其“不靠谱”,寄希望于政府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主动放弃以量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转向一种更温和、更适当、更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评估。现在的困境在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并承认过度量化的评估不好,但对于放弃量化评估之后,高质量评估到底该怎么做大家心中并不是十分有数。某种意义上,就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对于高速增长是一种政策理想一样;作为量化评估对立面而提出的高质量评估现在也还只是一种学术理想,现实中究竟如何操作并没有成功的范例可循。更大的麻烦还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既不是完全可以量化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以量化的,很多因素在可量化与不可量化之间。如切斯特顿(Chesterton,G.K.)所言:“我们这个世界真正的麻烦并不是其不合理,甚至也不是其合理。最常见的麻烦是这个世界近乎合理,却又还没到那个境界。生活并非不合逻辑,却是逻辑家们容易坠入的陷阱。生活看上去比实际更严谨一些、规律一些;它的精确性显而易见,但它的非精确性却是隐藏的;它的狂野性伺机而动。”高等教育评估所面临的复杂性也大致如此。量化评估从科学主义和管理主义出发,放大了可量化的部分,甚至是强行量化、滥用量化;高质量评估为避免量化评估的缺陷必须关注那些非量化或不可量化的部分,尝试通过更加综合的视角、收集更加多样的信息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高质量评估为愿景,在理论上甚至政策上强调评估要关注那些非量化的部分,要强化综合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都比较容易;但实践中如何对于那些非量化或不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可靠的评估,如何能够实现综合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才是真正的困难所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前高等教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为评估范式从量化评估向高质量评估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此外,随着量化评估的方法越来越精致,评估结果越来越精确,利害关系越来越广泛,其缺陷暴露的也越来越明显。“一个手段的完美是与它的适应性的权衡——手段越完美,适应性越差。”量化评估在技术和方法上越完美,其评估结果在接触到高等教育实践时的适应性就越差,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在技术和方法上不可能是完美的。随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事实,高质量评估作为评估的一种理想类型将逐渐被广泛接受。实践中高质量评估也不可能完美,但它无疑更适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转向还是从评估范式的转移来看,从量化评估到高质量评估的范式革命都不可避免。需要注意的是,在范式层面上高质量评估与量化评估虽不可通约,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质量评估就必然排斥量化的指标;相反,作为一种方法或技术,量化仍然是高质量评估的一部分。只不过在高质量评估中量化不再一种是主导性和垄断性的技术或方法。在使用量化指标时“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在计算什么,为何如此计算,谁选择了衡量标准,衡量标准又是如何选择的,衡量者和衡量标准之间有何政治联系,以及这些衡量标准会带来什么样的激励机制”。简言之,对于高质量评估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吸收量化评估的优点,同时整合非量化的信息和证据,以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节选自《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