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何云峰 魏冰娥:大学独立精神的溯源、表征及其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2-02-10 16:54

摘    要:古今中外的大学始终强调独立精神的坚守和践行。本质上,大学独立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最主要方面,是一所大学精神品格的集中表现,由学校维度的独立自治精神,教师维度的人格独立与学术自由精神以及学生维度的独立担当精神所构成。独立精神三个维度的视角不同,各自的实现路径也是不一样的。每个维度的独立精神都得到同步的有效贯彻,整体的大学独立精神才能实现;大学独立精神的三个维度要联动,形成系统效应。这三个维度之间联系紧密:没有学校的独立自治就会有外部力量过于干涉教师的独立探究,没有学校的独立自治和教师的独立探究,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独立担当。具体来说,大学独立精神可通过厘清“管教育”与“办教育”,营造学术独立氛围,完善助学资助制度,完备学业自主制度,科学构造学习空间等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独立精神;高等教育;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习空间;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1]大学精神是什么?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综合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后积淀下来的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追求,它既面向学校本身,也直涉教育者与研究者———教师与研究人员,更直面受教育者———学生,以及推行教育与研究的协作者———教育服务者。故而可以说,大学精神是学校、教师、学生均认可和内化的精神追求,并由此外显而成的价值观念、文化涵养、行为规范的集合体。

    一、大学须具备独立精神方成其为大学

   古今中外的大学始终强调独立精神的坚守和践行。人们已经形成一种基本共识:独立精神是大学的必备品格,舍此无大学可言。不过,遗憾的是,在理论上,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独立精神并没有很好地追问过,亟待从学理上加以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

   二、大学独立精神的应然表征

    显然,中西大学发展历程已彰显出大学独立精神因子的诸多方面,尽管这一显现是模糊抽象而非明朗具体的。但于其中,我们至少可以探得:其一,大学独立精神是大学诸多精神中的最主要的精神,它和整体性的大学精神一样,涉及价值观念、制度设置、行为规范、文化涵养等几个面向的独立;其二,就大学内部而言,大学独立精神包括大学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制度设置、教学与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自治、自主与自由;其三,大学独立精神的实现有待包括政府制度安排、社会资本支持、社会文化营造等外部力量的全力支撑与配合,以及大学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其四,大学独立精神的内涵表征与最终实现集中地体现在大学、大学教师、大学学生这三个主体的独立精神及其实践上。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当整个社会陷于喧闹,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沉静;当整个社会空气被腐败所污染,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清洁;当整个社会陷于浮躁,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有定力。”[10]据此,我们可以从学校独立自治、教师的独立探究与学生的独立担当三维度厘清大学独立精神的应然表征。

    三、大学独立精神的实现路径

   既然大学缺少独立精神就无大学可言,那就必须坚守和践行之。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坚守和践行大学独立精神呢?最可行的途径应该是从大学独立精神的三个维度着手,分别予以落实贯彻。这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只有单个的独立精神得到有效贯彻,整体的大学独立精神才能实现;另一个因素是大学独立精神的三个维度要联动,形成系统效应。三个维度之间联系紧密,没有学校的独立自治就会有外部力量过于干涉教师的独立探究;没有学校的独立自治和教师的独立探究,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独立担当。当然,三个独立精神维度的视角不同,各自的实现路径也是不一样的。

    (一)学校维度:厘清“管教育”和“办教育”的界限,让大学成为独立的法人自治体

    如前所述,大学独立精神首先可从学校自治的角度予以建构。大学需要少受行政权力的干预,逐渐养成自主办学的品格。冯友兰说:“一个大学应该是独立的,不受任何干涉。”洪堡的实践证明,大学只有不受干扰的纯粹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完美人格的个体,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宏观来讲,大学是法人存在体,受管于教育行政部门;同时也是一个自治实体,可以独立办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厘清教育行政部门“管教育”与大学“办教育”之间的边界。“管教育”指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以此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办教育”则指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学校基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需要,创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推进科学研究的较为具体翔实又可操作的条件。“管教育”旨在促进学校发展,而“办教育”旨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创新;“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校,“办教育”服务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管教育”是对学校负责,以宏观把控促进每个学校的发展,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办教育”是公平地促进个体自由自主的发展,使学校每位教师、学生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一句话,大学如果不被当作“办教育”的法人实体,就无从谈论学校层面的独立精神。校长和教师是具体的“办教育”者,要坚持学校办学的独立自主与学术传统,传承学校的文化个性,要办好学校、培养好人才。

    (二)教师维度:营造学术独立氛围,让教师成为独立的研究主体

    大学“办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的独立精神实现最为重要。教师独立精神的实现主要体现于教师的学术独立。教师的学术独立首先有赖于教师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维护做人和治学的基本尊严。做人尊严即追求人格独立,这是治学尊严的基础,也是学术独立的前提。人格独立包括人格的自主与自由。大学是一个独立、自主、自由的场所。与之相应,身处其中的教师也应获有自主、自由、独立研究的权利,也即教师在独立中自由,在自由中独立,有独立的思想。可以肯定的是,自由是建立在对必然的遵守与掌握上的自主,而非没有必然约束的随意任性。因此,教师要辩证看待学术独立、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关系,三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大学教师在享受学术自由、探索真理、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承担学术责任,真诚地面对自己、研究与教学;更要回归学术本位,加强自我修养,虚静守一,追求真理。

    其次,为实现教师学术独立,学校需为教师创建促进其科研提升与教学发展的独立空间,保障教师在自由独立的氛围中工作与学习,尊重个人的首创精神,激励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创新发展。学校还应灵活设定评价机制,考虑学科间的差异性及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等,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同时,学校还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惩戒。学术的独立与自由要建立在真学术的基础之上,并且要让学术研究活动展现“劳动幸福”,从而提升师生投入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与之辅助,社会要形成尊重学术、尊重科学家、尊重科研工作者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树立起以追求科学真理为高尚,以肯定科学家和研究者的辛勤劳动为光荣,以鼓励人们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为骄傲的尊重学术氛围,支持科学家和研究者们大胆原创,反对抄袭与套用,提高科学研究者的社会认可、工作地位、经济收入,提升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幸福感。

(三)学生维度:鼓励自立自理自强,让学生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独立担当主体

    大学要为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宽广空间和现实条件。从学生维度看,大学独立精神实现必须着重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自强的精神品格,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地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独立担当主体。这既包括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具备生存本领意义上的自我担当,也包括在经济来源上的逐渐独立、学业上的自主与创新。因此,大学生的独立担当体现在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努力与自我实现及助益社会。

    学生实现其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独立担当,首先在于经济上的逐渐独立担当。为此,学校可系统设计学生助学资助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学生资助系统以助学金和学生贷款为两大基本手段,勤工助学作为有效补充的有机结合模式。但目前我国的助学资助制度主要是面向困难学生群体,具有经济援助性质,而国际上通用的现代大学助学资助制度是以培养学生独立精神为理念而设计。因此,借鉴国外,我们的助学资助可以考虑到全体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由此培养学生在经济上的独立与担当,不依靠父母,之后由工作报酬予以偿还。这种独立担当精神的培养理念注重引导、支持学生通过自力更生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促进学生逐步实现经济及生活独立,敢于担当,勇于创造。

    与注重培养经济上的自力更生相关,现代大学还应特别培育学生在学业上的独立担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要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发展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业进度。为此,现代大学在制度安排上可考虑构建学业自主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等,即践行完全学分制的核心理念。比如学分制以弹性代替刚性,打破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格局,将原定四年制的学习内容,在三年内学完或五至六年内学完。此外,学业自主制度建构还包括设置学生可自主申请升(级)、留(级)、休(学)、复(学)、试(读)、转(专业或学校)、退(学)等学籍异动等制度安排。

    当然,学生独立担当精神的实现,不能仅考虑学生主体的主动担当,还应考虑作为客观载体的学习空间的营造。为此,要科学构造学习空间,让学生整体性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未来的校园将朝着全学习生态系统的方向迈进,即校园内所有物理上的空间环境都能友好地支持每个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学生成为校园的真正主角。校园里的所有空间都是以支持教学科研为目标导向的。不同空间之间虽无边界却有秩序,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技术和文化等要素平衡发展的校园学习生态”[19]。具体来讲,学习空间包括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及复合型空间。它也可分为正式空间(教室)、非正式空间(实验室、图书馆、展示厅、学生公寓、走廊等)和虚拟空间(学习管理系统、社交网站或在线环境等)三种。精心设计的各学习空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沉浸式、独立式地自主学习。

文章节选自《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