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推动高校教师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明晰高校教师社会责任内涵基础上,明确了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等四个方面的社会责任,提出要建构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提升动力机制,需要从利益激励、教育保障、专业发展以及社会参与四个方面来着手。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责任;动力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这是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等社会使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高校教师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事关重大。
一、高校教师社会责任含义界定
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起源于企业研究理论。1953年,Bowen首次提出,商业人士对社会的义务在于执行的政策、制定的决策、采取的行动要和整个社会的目标和价值相一致[2]。1984年,Drucker提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应为满足社会或个人的某种需要而存在,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应对社会承担相应责任[3]。因此,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研究被广泛关注,并逐渐被运用于其他组织。
二、高校教师社会责任基本内容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5]高校教师承担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其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义务,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实施者。“立德”具有双重含义,既包括高校教师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行,又包括教师自身的道德示范;树人,就是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高校教师要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立德与树人相统一,按照教育规范和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做好教育培养工作。立德树人也是言传身教的过程,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等都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社会需要真正有思想的教师,做到以德为先、严谨治学,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
三、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提升动力机制
通过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加强教育保障机制、强化专业发展机制以及增强社会参与机制等来提升高校教师社会责任,能够有效增强其为教育事业奉献和奋斗的动机与持久性,充分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更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助于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高校建设水平与治学环境质量。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高校教师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人包括家长、学生和权威专家等,社会各界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政府、学校、社会、大学生以及公众之间的对话与协商,各个方面的相互融合可以使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同时有足够的职业满足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高校教师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提升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从而使其更加心甘情愿、全身心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之中。高校教师在受到公众信任和尊敬的同时,个人定位也应更加清晰,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以获得更大程度的认可与支持,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文章节选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