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19 13:00
善护缮成迎非遗新生
文旅融合助吉林复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省“跟着总书记的脚步看吉林”的号召下,管理工程学院团委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以“非遗洗尘赋能文旅振兴,传承创新引领吉林精神”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让同学们通过一场洗涤心灵的探寻非遗之旅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本次活实践立足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发展要求,旨在从青年学子的角度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广泛传播至学校、社区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以非遗文化为契机,不断提升校地双方的文化互动互鉴。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在不断丰富大家精神文化生活中增强民族认同。
溯渊洄源,赓续古今
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实践团队踏上寻访之旅,来到吉林省梅河口市。松辽平原麦浪翻滚,长白山脉唱响来自远古的浪漫,作为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在这处北国山城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底蕴深厚。其中回族剪纸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颗皎皎明珠经年散发着魅力光芒。
有实践方能有收获。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意,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回族剪纸展览,深入了解了剪纸技艺的复杂工艺,并在非遗传承老师的陪伴指导下,亲自参与剪纸制作,传承技艺,体验了一张纸在匠心独运的塑造下、经历剪制,最终在手中蜕变为精妙的艺术作品,同学们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文化多样性而缔造的宝贵资源。
简单的体验过后,实践队员对剪纸传承人黑久利老师产生了好奇,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是怎样的契机诞生的?实践队员与黑久利老师开展互动交流,探寻老师与回族剪纸背后的故事。
在实践队员们好奇的追问中,黑久利老师缓缓讲述了他同回族剪纸这项非遗技艺的渊源,幼时的黑久利老师就对剪纸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只是和家中的老人学习剪纸,技艺日渐精进后却迫于生活压力短暂放弃剪纸。但对于承载着民族美好祝愿的剪纸黑久利老师从来没有遗忘,逐渐他发现这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不仅只有寄托美好祝愿的寓意,跳脱出传统剪纸的花鸟鱼虫框架,他有意寻找更多文化载体,产生了改革开放系列、戏曲文化系列等让回族剪纸从最初避灾祈福的仪式用具,到如今民俗艺术的瑰宝,逐步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当历史的光照进当下,回族剪纸不仅见证了无数像黑久利老师一样的非遗传承人为之奋斗的人生足迹,也见证了梅河口市的历史变迁,一张纸,一把剪,一双手的绘就,已然在一帧帧的历史画卷中记载着剪纸与山城的前世今生。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近年来,梅河口市团委将回族剪纸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快速促进当地手工艺品市场发展,还有效激发了地方经济的潜力。以剪纸艺术为契机吸引来大量游客,带动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让非遗剪纸文化提高人民的精气神,鼓起乡亲的钱袋子,切实成为一座城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靓丽名片。
回族剪纸的故事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活力与挑战,见证黑久利老师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将这份民族的艺术与地方的特色,转化为吉林面向世界的窗口,激发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梅河口市作为剪纸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资源,剪纸文化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绘写着文明交流进步的崭新篇章。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员将在传承发扬、守正创新中,以青春之力推动剪纸文化破圈传播,当青春的气质与古老的神韵碰撞,必能绽放出绚丽之花。实践队员王寅先用赤诚之心雕琢作品,天然的稚气和无暇的灵气打动了黑久利老师,让他在实践队伍的见证下正式拜师黑久利老师,选择进一步系统化学习回族见剪纸技艺,这不仅是一次对手工艺人匠心精神的致敬,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探讨。
王寅先同学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继续发扬光大,将这份对文化传承的热情传递给更多人,共同守护这份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面向历史,青年一代深感重任,怀着敬畏之心,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非遗文化,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面向当下,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不断探索新道路,在党的伟大旗帜召唤下,以创新为引擎,以绿色为导向,用勤劳与智慧,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制出乡村发展的壮美蓝图;面向未来,青年满怀信心地展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排版编辑:刘航
文字来源:赵依琳
图片来源:肖泽星
责任审核:左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