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5 22:15
为引导广大学生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探索心灵世界,激发对内心的深度思考,交通工程学院特举办“以书为镜,照见心光”——心理读后感征集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众多学生积极响应,以细腻笔触书写读书感悟,分享从心理学著作中获得的心灵启迪。经过我院评委的认真评选,现将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予以展示。
一等奖
创意设计学院-曾文雅
《在字句褶皱处照见自己》
书页翻动时抖落的尘埃,在午后阳光里织成细密的金纱。我常在这样的光晕里遇见另一个自己——那个蜷缩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字里行间的影子,正与咨询室里的治疗师共同拆解着情绪的毛线团。阅读心理学书籍的过程,恰似用文字搭建起一座回音壁,让那些在心底盘旋多年的困惑终于找到了震荡的介质。
当《情绪急救》将心理创伤具象为可缝合的伤口时,我突然理解了自己对社交场合的莫名恐惧。那些在人群里突然僵硬的指尖,原是童年被孤立的记忆在潜意识里搭建的堡垒。书中“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像把柳叶刀,剖开了我精心粉饰的“内向性格”外壳,露出其下层层叠叠的自我保护机制。原来我们为情绪穿上的每件盔甲,都在无声改写命运的纹理。
阅读《被讨厌的勇气》的过程,恰似在思维迷宫里安装导航系统。当书页间浮现“课题分离”四个字时,我突然看清了人际关系的经纬线——母亲未说出口的期待、同事若有似无的比较,这些曾让我窒息的丝线,原是可以轻轻拂去的蛛网。那些辗转反侧的深夜,不过是把别人的课题错缝在自己生命的锦缎上。
在《象与骑象人》的隐喻森林里漫游时,我逐渐学会辨认情绪大象的足迹。当焦虑如潮水漫过胸口,我不再慌乱地修筑堤坝,而是像书中建议的那样,在认知沙滩上写下“这只是杏仁核的误报”。这种抽离的观察视角,让情绪风暴变成了可研究的天气系统。现在的我甚至开始收集这些“心理气象数据”,在日记本上绘制专属的情绪云图。
最近重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发现书页间夹着去年春天的樱花标本。当时的我正在抑郁的泥沼里挣扎,而此刻干枯的花瓣却泛着柔和的珠光。这或许就是心理成长的隐喻——当我们学会用认知重构的棱镜分解黑暗,所有经历都会沉淀出珍珠母贝般的光泽。现在的我仍会为地铁里陌生人的眼泪心悸,但已懂得如何将这份共情编织成理解世界的茧房。
合上书卷时,暮色正将窗外的梧桐染成黛色。那些曾在文字里照见的惶恐与顿悟,此刻都化作心湖上的粼粼波光。原来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将自己修剪成完美的盆栽,而是以书为镜,在字句的褶皱处照见生命原本的纹路。当我们的灵魂终于敢在阳光下摊开所有褶皱,每一道伤疤都会变成接收月光的容器。
二等奖
土木工程学院-邵建铭
《破茧:阅读心理书籍后的心灵蜕变》
在知识的星河中,心理相关书籍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我探索内心世界的漫漫长路。阅读这些书籍,是一场与自我深度对话、实现心灵成长的奇妙旅程。
初涉心理书籍时,我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被各种负面情绪纠缠,内心满是焦虑与不安。《情绪自救》这本书如同一束光,穿透阴霾照进我的心房。书中关于情绪认知与调节的方法,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情绪并非不受控制的洪水猛兽,而是有迹可循、能够管理的。
它引导我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每当焦虑感悄然袭来,我不再像从前那样任由其吞噬自己,而是静下心来,观察这种情绪在身体何处产生、有怎样的表现。通过不断练习,我逐渐从情绪的奴隶转变为情绪的主人。这一转变,在我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工作上的难题、人际关系中的摩擦,曾经轻易就能让我陷入烦躁和沮丧,如今我却能以更平和、理性的心态去应对。
阅读心理书籍也极大地深化了我的自我认知。《了不起的我》让我明白,自我成长是一个不断突破舒适区、重塑自我的过程。过去,我总是习惯待在熟悉的领域,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恐惧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但书中的观点让我意识到,成长恰恰藏在那些未知与挑战之中。我开始勇敢地迈出脚步,去学习新技能、接触新人群。每一次小小的尝试,都像是在为自我认知的拼图增添一块新碎片,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潜力与可能。
这些书籍还成为我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通过了解心理学中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更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少了许多无谓的争吵,多了几分包容与理解。
阅读心理相关书籍,就像一场破茧之旅。我在知识的滋养下,挣脱心灵的束缚,实现成长与蜕变。未来,我愿继续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追寻更健康、更充实的自己。
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赵希佳
《于心灵旷野中寻光》
在忙碌且充满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在心灵的旷野中迷失,不知该如何面对内心的焦虑与迷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探索心理健康的道路。
书中讲述了陷入抑郁情绪的蛤蟆先生,在与苍鹭咨询师的对话中逐渐探索自我、治愈心灵的过程。故事以童话般的角色和轻松的语言,将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时如同亲身参与一场心理治疗。
随着蛤蟆先生的倾诉,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情绪和问题。我们常常像蛤蟆先生一样,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戴着面具生活,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长期的压抑,如同心灵的枷锁,让我们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泥沼。书中苍鹭咨询师引导蛤蟆先生探索童年经历对现在情绪和行为的影响,让我意识到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对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些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未被处理的情绪,可能会在成年后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对情绪有了更深的理解。情绪并非无缘无故产生,它是我们内心的信号,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需求。当我们感到焦虑、愤怒或悲伤时,不应简单地压抑或逃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去探寻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纳自己的情绪,找到与情绪和谐相处的方式。
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会陷入“讨好型人格”,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不断委屈自己。但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的。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边界。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当情绪低落时,我会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人际关系中,我更加注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再一味迎合他人。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灵探索与自我成长的佳作,它让我明白,心理健康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财富。在心灵的旷野中,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积极寻求改变,就一定能找到那束照亮前行道路的光,收获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
三等奖
交通工程学院-李帅
《以书为镜,照见心光》
在大学的时光里,我们如逐梦的飞鸟,在知识的天空翱翔,也在成长的路上直面内心的波澜。于我而言,书籍恰似一面明镜,照亮心灵深处的迷茫与希望,陪伴我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初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挑战,我的内心满是不安与彷徨。在那些不知所措的日子里,我邂逅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纸醉金迷的世界与主人公盖茨比纯粹的梦想形成鲜明对比。盖茨比怀揣着对爱情的执着梦想,在物欲横流中坚守。他的故事让我看到,在繁华与喧嚣中,人要坚守内心的本真。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新环境的冲击下,迷失了最初的方向?这本书像一束微光,让我意识到要学会在纷扰中沉淀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
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学业的压力、社交的难题如潮水般涌来。每当被焦虑和挫败感笼罩,我总会翻开《苏东坡传》。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屡遭贬谪,却始终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无论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都让我明白,挫折是生活的常态,而心态才是决定生活色彩的关键。他的经历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时,不再一味地抱怨和逃避,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以积极的心态去化解难题。
书籍不仅在困境中给予我力量,更在日常的思索中拓宽我的心灵视野。读《百年孤独》,我惊叹于马尔克斯笔下那个奇幻又深刻的家族传奇,领悟到时间与命运的轮回,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读《小王子》,那纯真又略带忧伤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成人世界的复杂,提醒自己要守护内心的那份童真与善良。
在大学的旅程中,书籍就像一位位无声却有力的导师,陪伴我穿越迷茫的雾霭,见证我在成长中的蜕变。它们让我在自我认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学会在压力与挑战面前调整心态,以坚韧和乐观去拥抱生活。以书为镜,我看到了内心的脆弱与坚强,也收获了成长的智慧与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与书相伴,让心灵在书香的润泽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稳步迈向新的征程。
数字建造学院-李妍
破茧时刻: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的新生独白
九月的阳光斜照在宿舍铁架床上,我蜷缩在印着卡通图案的被子里,第37次点开微信里那个始终没有回音的对话框。高考志愿填报时与父母的争执、独自报道那天的惶惑、集体生活的手足无措,像无数细密的蚕丝将我裹成茧房。直到遇见心理咨询师洛莉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那些捆缚心灵的丝线,开始在文字的柔光中根根断裂。
书中约翰说“痛苦就像雪花,看似轻盈却在堆积中压垮屋顶”,这句话让躲在床帘后偷哭的我浑身战栗。原来军训时因动作不协调被当众纠正的羞耻、面对高数课犹如天书的恐慌,并非独属于我的“人生污点”。当书中呈现的五个来访者故事在眼前次第绽放,我突然意识到:承认脆弱不是软弱,而是成长的第一个吻痕。就像校园里那些刚移栽的银杏树,暂时的蔫萎恰是新生的前奏。
“所有困境都是关系的投影”,洛莉在书中划出的这道光,照亮了我与父母的隐形战场。那个填报志愿的深夜,父亲将建筑系志愿表摔在桌上的脆响,原来不只是控制欲的彰显,更藏着中年人对时代浪潮的恐惧。当我尝试用书中“非暴力沟通”的模板写下:“我理解你们希望我安稳,但我渴望在新闻系寻找人生的锚点”,父母回复的60秒语音里,第一次出现了哽咽之外的停顿。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心理咨询室是存放秘密的树洞”的隐喻。我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门前徘徊的第五天,终于带着洛莉给的勇气推开了那扇浅绿色的门。当咨询师说“适应不良恰恰说明你在努力生长”时,窗外的爬山虎正将枯黄的触须探向秋阳。原来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不是懦弱的证明,而是化蝶必经的阵痛。
合上书时,宿舍楼下的桂花开了第二茬。我依然会在小组讨论时紧张到指尖发凉,依然看不懂洛必达法则,但开始懂得在情绪汹涌时给自己泡杯热可可,会在日记本上画下书中那个“情绪温度计”。或许真正的成长,不是瞬间破茧的壮丽,而是学会在茧房里点亮一盏温柔的灯,等待光照进来的时刻。就像校园湖面那些初学飞翔的白鹭,笨拙的振翅里,藏着整个天空的倒影。
管理工程学院-吴佳妍
《纸页间的心灵拼图》
当指尖划过《被讨厌的勇气》的书脊,墨香裹挟着阿德勒心理学的箴言扑面而来,我未曾料到,这场跨越文字的相遇,竟成为拼凑完整自我的关键拼图。书页翻动间,那些积压在心底的困惑、焦虑与迷茫,都在思想的碰撞中显露出新的可能。
初读此书时,正深陷社交困境的泥沼。过度在意他人目光的我,总在迎合与内耗中疲惫不堪。书中“课题分离”的概念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我自缚的枷锁。原来我执着于他人评价的焦虑,本质是混淆了“我的课题”与“他人课题”。就像备考时,我因害怕被同学嘲笑“太用功”而刻意松懈,实则是在为他人的目光牺牲自己的成长。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学着专注自身目标,不再让无端的揣测吞噬内心的力量。
面对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的叙事疗法为我点亮了另一盏明灯。书中来访者的故事与咨询师的对话,让我明白倾诉与记录的治愈力量。我开始尝试写情绪日记,将那些汹涌的不安具象化为文字。当焦虑被拆解成具体的事件、感受和想法,它们便褪去了骇人的外衣,变得清晰可解。在书写与反思中,我学会了与情绪共处,而非被其淹没。
更深刻的改变发生在自我认知层面。《自卑与超越》中“自卑是向上的动力”的观点,颠覆了我对自身弱点的认知。曾经,我因性格内向而自卑,总觉得自己在社交中格格不入。但当我开始接纳这份特质,将其转化为专注思考与深度阅读的优势时,才发现所谓“缺陷”不过是尚未被正确安放的宝藏。这种认知的转变,让我从自我否定的深渊走向了自我接纳的坦途。
合上书卷,那些跃动的文字早已内化为心灵的养分。阅读心理书籍的过程,就像一场静默的修行,在文字的指引下,我学会了拆解困惑、重组认知、疗愈自我。每一本书都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内心世界的斑斓光影;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拼图,让完整的自我在认知的重构中渐渐清晰。原来,守护心理健康的旅程,正是在不断阅读与反思中,完成与自我的和解与成长。
希望这些优秀作品能成为一盏盏心灯,照亮更多人探索自我的道路,也期待更多学生能从心理学书籍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与反思中照见属于自己的那束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