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1 22:54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应如何与时俱进?4月8日,我校创意设计学院美术基础教研室召开“AI工具融入美术基础学科教学”专题研讨会,十余位教师围绕技术变革下的课程重构、教学范式创新展开深度讨论。会议明确提出将以《中外建筑简史》、《设计思维与方法》两门课程为试点,打造“AI+设计”教学改革示范课,推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
研讨会上,教研室主任迟丹教授指出:“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激发创意的催化剂。教师需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教学重构者’。”与会教师以AI绘图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人机协作”突破传统教学边界。其中李悦老师讲到:“在建筑史课程中,可用AI快速生成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对比图,使抽象知识变得可视化,以简化学生理解。”针对AI可能带来的同质化风险,基础课程还需强化“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维培养。《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课程负责人刘雨荷老师提出“三步走”改革方案——课前用AI进行灵感搜集,课中聚焦批判性分析,课后通过手绘创作回归本身,形成“虚拟—现实”闭环训练。
经充分研讨,美术基础教研室选定《中外建筑简史》、《设计思维与方法》作为深度改革示范课程。在《中外建筑简史》中,将引入AI辅助“时空穿越”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输入参数生成不同历史场景的建筑群像,进行沉浸式体验,教师则侧重引导学生分析文化、技术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性。《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则突出“AI协作式项目制学习”。例如在“跨界产品联名设计”案例中,学生可利用AI工具实现用户需求分析、方案快速迭代,最终提交“AI方案+人工优化”的双版本作品。通过对比与实践让学生清晰认知人类设计师的不可替代性。两门示范课程的相关成果将通过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
最后,迟丹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改革的关键在于平衡技术与人文。我们既要培养‘会用AI’的设计师,更要塑造‘能超越AI’的创造性人才。”这场由AI触发的教学变革,正为艺术设计教育打开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