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1 11:53
【报告时间】2025年6月30日14:00
【报告地点】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国际交流中心
【主讲人】史庆轩
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性能结构与韧性防灾拔尖教授团队学术带头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陕西省教学名师,首批陕西省秦创原“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创新”“科学家+工程师”团队首席科学家。现兼任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全国土木类专业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新材料及新型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新型结构体系、工程结构抗震和减震、新型装配式结构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并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建筑结构课程群虚拟教研室1个、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等。获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7项、陕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编写教材著作12部、译著4部,参编标准10余部,获准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
【报告简介】
地震灾害发生时,传统的RC框架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且震后即便不发生倒塌,也不具备修缮价值。
基于可恢复功能防震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压环簧RC摇摆柱。该结构由柱底增强RC柱、杯口基础及核心的预压环簧装置组成。环簧装置通过施加预压力,利用内外环接触面的摩擦实现耗能,并提供自复位能力;杯口基础和柱底钢管则有效防止水平滑移并保护混凝土柱脚。
通过环簧装置试验和摇摆柱拟静力试验表明:1)预压环簧装置的残余位移小,耗能稳定;2)新型摇摆柱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和低损伤特性,震后主体结构基本无损,环簧装置可快速更换。
基于试验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新型环簧装置的滞回模型和RC摇摆柱的理论恢复力模型。利用OpenSees平台开发了环簧装置的自复位本构模型和摇摆界面三维模拟方法,并建立了宏观数值模型进行参数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预压环簧RC摇摆柱为实现结构震后快速功能恢复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
【主办单位】科研处
【承办单位】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