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六)|| 以语为翼,赋能乡村振兴 外语学院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8 14:28

为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外语学院“语翼先锋助力·赋能银色燎原”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7月10日至14日赴吉林省辽源市,开展“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银色吉林”建设主旨,围绕银色经济、银色文化等核心内涵,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特长,在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系列服务,用青春力量为辽源发展注入活力,让银色光芒在乡村大地更加闪耀。  

图片

01 初见辽源,锚定银色方向

7月10日,实践团抵达辽源市,与联系好的企业代表对接,双方就辽源特色产业(袜业、梅花鹿产业等)在“银色吉林”框架下的外语需求、非遗文化(东丰农民画馆、显顺琵琶学校)如何借助银色文化传播路径走向更广阔舞台等问题深入交流。团队随后入住驻地并召开内部会议,明确要聚焦企业外语服务,深耕非遗翻译与传播,同时细化安全预案与行程安排。傍晚,成员们走进辽源市博物馆,初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循着“河之源·城之根”的发展脉络走进展厅。通过文物实物、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展览形式,大家回溯辽源从远古聚落到现代工业城市的演进历程,重点了解当地在产业转型、文化传承等领域,特别是融入“银色吉林”建设后的探索与成就;更从远古聚落的沧桑印记,到现代辽源对城市发展中特色文化资源、银色经济元素的深度挖掘与价值彰显,清晰触摸到时空脉络中,辽源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与文脉传承,以及“银色吉林”战略为其带来的新活力。

图片

02 深入调研,对接银色需求

7月11日,实践团分头开展实地调研。产业组先后走访辽源袜业产业园、梅花鹿养殖基地及农产品合作社。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采用多样化的调研方法,深入田间地头,与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走进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来源、生活状况以及对乡村在“银色吉林”建设背景下发展的期望。通过问卷与访谈得知,当地企业在“银色吉林”产业布局下,对产品宣传册翻译、外贸沟通培训等方面需求迫切。袜业公司负责人坦言:“我们的袜子品质优良,本应更具竞争力,但外文介绍不到位,错失不少海外订单。” 文化组拜访东丰农民画馆与显顺琵琶学校,民画馆负责人介绍了展馆在“银色吉林”文化推广中的发展规划和目前面临的瓶颈,非遗传承人则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的诉求,希望能有双语资料让传统技艺借助“银色吉林”的东风“走出去”。队员们认真记录每一个建议和问题,为后续制定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方案收集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图片

03 专业赋能,服务银色产业

7月12日,实践团开启“语翼助产业”行动,助力“银色吉林”产业发展。在袜业企业,成员们着手翻译产品说明、网站文案,并设计双语标签,让优质的辽源袜品在“银色吉林”的品牌矩阵中更具国际辨识度。针对员工提出的外贸沟通痛点,团队开设“商务英语速成课”,模拟接待、邮件往来等场景,现场互动热烈。 在数字电商产业园,成员们与电商运营团队交流。了解到电商基地不仅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带动当地就业,许多村民收入显著提高,还注重培养本地电商人才,为乡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交流中,队员们提出建议:姜佳瑞同学建议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银色吉林”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提升附加值;于冬雪同学提出加强与社交媒体合作,扩大“银色吉林”特色产品宣传范围。电商运营团队对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会认真考虑采纳。

图片

随后,同学们化身“翻译+主播”,协助企业拍摄双语带货短视频,镜头前用英语、日语介绍袜子编织工艺与设计理念,以及其中蕴含的“银色吉林”元素,引来线上关注。“没想到学生们的外语这么流利,这下我们的产品有望借助‘银色吉林’的平台打开国际市场了!”产业园负责人点赞道。

图片

04 传承文化,创新银色表达

7月13日,文化组发力非遗传播,为“银色吉林”文化添彩。在东丰县,成员们为农民画整理创作故事,翻译成英文解说词,录制“一画一故事”双语短视频,让农民画这一文化瑰宝走向世界。画家李大姐看着屏幕里的作品介绍,笑着说:“以后外国朋友来,也能听懂咱农民画里的故事了。” 显顺琵琶学校内,同学们与演奏家合作,将琵琶历史、演奏技巧译成多语种音频导览,让这一传统乐器在“银色吉林”文化传播中焕发新彩。此外,团队设计出双语宣传折页,用图文结合方式展现非遗魅力与“银色吉林”文化底蕴。当天下午,“非遗双语小课堂”走进社区,成员们教孩子们用外语说琵琶术语,播撒“银色吉林”文化传承的种子。

图片

05 总结成果,共话银色未

7月14日,实践团与辽源市相关单位举行成果反馈会,交付翻译文稿20余篇、双语视频2条及融入“银色吉林”元素的品牌推广建议报告。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共建“外语志愿服务站”,持续为“银色吉林”建设提供线上翻译支持。

返程前,团队在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开展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银色吉林”建设的红色根基。成员朱彤感慨:“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外语不仅是课本上的单词,更是连接乡村与世界、传播‘银色吉林’魅力的桥梁。”

图片

此次实践,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外语学院学子以专业能力服务地方需求,既助力辽源产业与文化在“银色吉林”框架下的国际化发展,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未来,他们将继续践行“青春向党、服务人民”的誓言,让“语翼”力量在“银色吉林”乡村振兴道路上持续绽放。


文章来源:邱源

图片来源:邱源

文字校对:李炳炎

       初审:罗建桥

       复审:齐媛媛

       终审: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