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3 09:35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我校3门课程成功获批,获批数量位居全省民办高校前列。其中,《土木工程力学2》入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入选线下一流课程。此次获批,标志着我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上再获殊荣,取得了课程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设成效。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双万计划”工作目标和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课程建设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学校对标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先后制定出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一流课程建设路径,确定一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原则,明确建设内容,出台支持政策,持续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培育、改革和建设工作。同时,学校紧紧围绕“两性一度”建设方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思政,强化课堂管理,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实现课程提质升级。截至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五类”一流本科课程20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69门,构建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进阶式课程建设体系。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打造高质量课程为目标,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设理念,紧抓数字教育发展战略,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体教师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发挥课程育人成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坚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筑牢根基。
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果展示
《土木工程力学2》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土木工程力学2》为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的专业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力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课程先后获批省级优秀课、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该课程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以下创新:
一是重构“三融”力学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工程实践性。课程打破了传统三大力学的知识体系壁垒,构建了“融入工程案例、融进典型问题、融合知识素养”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原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二是立足“四类”力学课程资源,突出混合教学实施性。依托优秀教学团队、精品线上资源、特色系列教材、优质线下资源,采用问题驱动模式,从实际工程案例出发,针对关键知识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导、讲、演、练、赛”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是深挖“十大”力学思政因素,突出课程育人实效性。结合课程内容挖掘凝练出“力学简史、名人故事、民族自信、逻辑思维、公式之美、主要矛盾、量变质变、内因外因、成长规律、职业道德”十大力学思政因素。通过“学科知识+思政元素”“理论课程+实验教学”,使学生科学思维、工程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正向三观不断完善,受到教师、家长、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大学物理》线下一流课程
《大学物理》为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22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界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和规律,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备运用物理学中的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实验等科学方法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先后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该课程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以下创新:
一是对接专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基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需求为切入点,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工程应用案例和科技前沿,实现了物理理论与专业工程案例深度融合,课程目标由“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促进课程内容不断优化。
二是融入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全面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中心。采用“BOPPPS+ETI”新型教学方法,教学中大量引进课堂演示实验、互动实验和实验视频,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变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线上预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课后学习的探索性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广度和挑战度。
四是注重过程考核,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线上与线下、基础与探究、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实时检测。学生在二年级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学”,构建“教-学-赛”相融合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C语言程序设计》线下一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C语言基本语法,能熟练运用编程与调试工具,具备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获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该课程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以下创新:
一是以学生认知规律为抓手,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提炼程序设计基础的知识模块,根据C语言特性构建知识单元间的拓扑关系,形成课程知识图谱,对标软件工程师的岗位需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级递进式重构教学内容。
二是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方法。采用融合案例式、问题式、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实施问题情境下四层级递进式教学,针对一般学生要求能掌握课程内容,能初步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良好学生,通过多种拓展训练培养良好计算思维能力、编码能力和调试与测试能力;针对优秀学生鼓励参加校外科技竞赛,培养编程思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三是以提升教学效果为导向,实施多元评价考核。以“重基础,强应用”为准绳,实现知识运用转变,从单一考核模式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来源:教务处 孙晓雪
初审:牟荟瑾
复审:唐家枫
终审:徐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