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8 13:53
我校2002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更名为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学校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余人。学院建立了学科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按照“稳定规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及“推进四新建设”的需求,积极推动专业动态调整并加大专业整合力度,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6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双万”计划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评为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现有6个专业教研室和1个计算机公共教研室。学院建有1个设备先进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下设EDA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训室8个专业实验室及11个公共机房,设备总价值1800余万元。学校建有由华为支持建设的东北“三省一区”首家现代产业学院,建筑面积3000㎡,总投资4000万元。秉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驱动”的理念,形成了多专业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构筑了“产业+人才”双轮驱动引擎。
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拥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吉林省拔尖创新三层次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各1人、吉林省D类人才3人,有博士27人,有双师双能型教师4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58.9%、双师型教师占比 39.2%。学院与长春工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人。
近三年,学院凝练了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具身智能机器人交互技术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院教师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共计8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00多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收录,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件、软件著作权30余件;学院以“双一流”和“四新”建设为引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围绕校企合作、转型发展及其课程改革与建设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主持完成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60余项。
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联合开发课程、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学院依托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建有两个校级产业学院(华为支持建设的东北“三省一区”首家现代产业学院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学院),建成吉林省行氏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德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吉林省卓越科技有限公司等1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能满足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求的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群。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构建以行业与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1.5+1.5+1”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矩阵,确立了“三对接一体多元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打造一个品牌,依托四支队伍,建设五个学习型社团”的145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服务体系。近三年,计算机学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2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8项 (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33项,省级二等奖68项,其他奖项95项。
计算机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近3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生在企事业单位、IT企业和政府机关等生产、科研和管理一线岗位就业后,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由于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水平高,能很快成长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技术管理干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
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实现思德互溶、思德相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活动和生活中,不断提升“深耕细作,润己泽人”能力。学院现有吉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吉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吉林省优秀易班辅导员1人,吉林省大学生文艺展演优秀指导教师1人,吉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1人,长春市优秀团干部2人。近三年,6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2名学生获评吉林省优秀大学生,1名学生获评吉林省优秀学生干部。
面向未来,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将秉承“爱国 诚智 求实 创新”的院训,践行“勤学笃志 知行合一”的院风,持续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激活产业人才链,助力吉林“464”新型工业化布局和产业发展,为吉林省数字经济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贡献建科力量。
(数据截至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