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2025招生指南

发布时间:2025-05-07 19:36

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

【学院简介】

我校2002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7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更名为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学校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余人。学院建立了学科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按照“稳定规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及“推进四新建设”的需求,积极推动专业动态调整并加大专业整合力度,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6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双万”计划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评为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现有6个专业教研室和1个计算机公共教研室。学院建有1个设备先进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下设EDA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训室8个专业实验室及11个公共机房,设备总价值1800余万元。学校建有由华为支持建设的东北“三省一区”首家现代产业学院,建筑面积3000㎡,总投资4000万元。秉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驱动”的理念,形成了多专业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构筑了“产业+人才”双轮驱动引擎。

【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础理论及其专业知识,受到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基本技能训练,具备软硬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和应用嵌入式技术在相关领域开发应用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修养、道德水准和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岗位及硬件制造企业、嵌入式产品开发企业、互联网企业、软件测试服务公司、信息安全公司、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以及专门的大数据服务公司等工作,也可到相关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或硕士研究生深造学习。

软件工程专业

(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受到软件工程师专业技能系统训练,具备软件分析设计、项目管理、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IT企业、互联网行业、政府机关或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与维护、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工作,也可到相关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或硕士研究生深造学习。

网络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管理、安全保障和应用开发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工程管理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信息技术产业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军事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管理、工程设计、开发及系统维护等工作,也可到相关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或硕士研究生深造学习。

物联网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传感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数据融合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项目集成管理方法,受到物联网工程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工程应用及部署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工农业生产以及环保、商业、医疗、物流等领域从事物联网的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和物联网软件开发工作,也可到相关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或硕士研究生深造学习。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受到系统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训练,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技术、工具和方法,具备大数据开发、运维等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软件行业及大数据领域从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行业领域大数据分析、大数据软件产品运维、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互联网、交通、金融、政府、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还可到相关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或硕士研究生深造学习。

人工智能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受到系统的人工智能专业训练,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技术、工具和方法,具备人工智能应用、智能系统运行维护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IT行业及人工智能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算法、智能系统开发、图像/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产品运维、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互联网、交通、金融、政府、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还可到相关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或硕士研究生深造学习。

【师资队伍】

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拥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包含吉林省拔尖创新三层次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各1人、吉林省D类人才3人,有博士27人,有双师双能型教师4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58.9%、双师型教师占比 39.2%。学院与长春工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人。

【教学科研】

近三年,学院凝练了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具身智能机器人交互技术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院教师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共计4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11篇被SCI、EI和ISTP检索收录。同时,学院以“双一流”和“四新”建设为引领,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重点推进校企合作、转型发展及课程改革。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联合开发课程、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学院依托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建有两个校级产业学院(华为支持建设的东北“三省一区”首家现代产业学院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学院),建成吉林省行氏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卓越科技有限公司等1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能满足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求的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群。

【人才培养】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构建以行业与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1.5+1.5+1”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矩阵,确立了“2塑3融4对接5促进”的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打造一个品牌,依托四支队伍,建设五个学习型社团”的145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服务体系。近三年,计算机学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2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8项 (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33项,省级二等奖68项,其他奖项95项。

【党建思政】

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实现思德互溶、思德相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活动和生活中。我们秉承“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研究学生、适应学生、享受学生” 的学生观,不断提升“深耕细作,润己泽人”能力。

【就业创业】

计算机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近3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生在企事业单位、IT企业和政府机关等生产、科研和管理一线岗位就业后,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由于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水平高,能很快成长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技术管理干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

【就业与升学】

2025年毕业生考研情况

2024年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

未来已来,欢迎你来

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

2025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