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发布时间:2021-02-04 15:38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乃中国本土原创,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需求的反映。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提出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理论意义在于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创业潜能,其实践意义在于引导每个学生都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并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范式转型。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高校作为积极响应者和参与主体,企业作为志愿者,学者作为反思者,共同参与了创新创业教育建构,创造了一种“政-校-企-学”四元合作模型。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挑战,其难点在于如何把全体教师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共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念;建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特殊需要,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理解和解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生成过程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使命。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假设:人人具有创新创业潜能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诞生于中国本土概念,具有多种蕴含,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方向。它的最显著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广谱式”教育,其中蕴含了一个基本理论假设,即: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创新创业潜能,从而大学有责任提供适宜的条件把它激发出来,使他们都成为创新创业人才。2014年,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大众创业”浪潮和“万众创新”态势,随后他又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从而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二、创业教育概念引入与创新教育的兴起

      直到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横空出世,才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发现大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可以创业成功,甚至可以完全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人们惊奇地发现:创新创业与年龄大小无关!与学历程度高低也无关!这个发现所带来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后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出现之后,再一次强化了人们关于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潜能的认知,从而人们才开始正视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群体,换言之,大学生是一个真正的创新创业的宝藏,亟待开发。我国开展的“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与此背景不无关系。后来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则是它的升级版。虽然我国1998年《高等教育法》就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内容,但并未真正落实。在2015年《高等教育法》修订版中又特别增加了社会责任感的内容。16人们认识到,唤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让他们单纯去接受一些现成知识更重要,让他们具有一种主动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是赋予他们真正的人生财富。

      三、全员动员是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特色

      在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动员全员参与的教育,不仅要求全部高校参与,而且号召全体教师参与,因为包括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中当然包括全体行政人员。如前所述,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扮演了积极动员的角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推动者。政府采用多种动员方式,除通过下达政策文件等方式外,也通过举办大赛和纳入大学评估等方式进行。高校在其中自然发挥主体的作用,高校对政府呼吁的积极响应是构成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成功需要一场教育管理革命,需要对高校教师评价模式进行彻底改革。只有高校管理方式改变了,教师评价方式改革了,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从观念形态走向实体形态。这要求高校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改革,当然首先是对高校外部评估系统进行改革。这也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命题。毋庸置疑,如果不能把教师们从自我发展专注中解放出来,创新创业教育就找不到真正的实施主体,就很难真正落地。这无疑呼唤大学必须进行科学管理,一定要给教师减负,不能无限制为教师增负。显然,这需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特性,给他们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吸引他们更多地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发展。所以,高校教学评价改革是一个重大攻关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评价“破五唯”迫在眉睫,因为“五唯”反映的是唯科研、唯期刊,不是唯贡献、唯育人。

节选自《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