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15 15:47
摘 要:学科作为经典的自组织,是知识保存、衍生、应用的学术系统。在外部的强制度环境和内部的弱技术环境共谋下,学科建设陷入他组织范式的窠臼,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功利主义至上原则,驱动力量上对外部资源的被动依附,组织形式上以制度同形为特征,监督评价上以量化的指标为导向。他组织的发展范式难以实现一流学科的组织目标,一流学科仍需回归自组织范式,以学科组织的学术价值理性消解工具价值理性的遮蔽,以学科组织的交叉协同突破学科边界的壁垒,以学科组织自我创新驱动取代外部单要素驱动,以学科组织的整体性评价代替指标性评价。
关键词:自组织;学科组织;一流学科
2015年我国开启了“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这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应然之意。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原汤森路透)2020年9月9日公布的ESI学科排名,我国内地共347所高校有学科进入全球前1%,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入围高校的全球排名并不理想。进入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只有5所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全球排名第45位居全国第一,也是唯一进入全球排名前50位的高校。清华大学以全球排名第63位居全国第二,北京大学全球排名第73位,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排名第79位,浙江大学全球排名第81位。因此,一流学科建设应尊重学科作为自组织的成长特性,政府和社会需要为学科组织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让学科组织自我生长、演化与蜕变,进而实现一流学科的“高峰”。
一、本质:作为自组织的学科组织
根据组织理论的学说,组织先确定自己的目的,然后设计各种规则性的原则,用来支配各种活动,进而追求其目标。[1]组织的出现,得益于社会劳动的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和组织化的社会生产活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单凭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组织的形式得以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在知识领域同样如此,知识由最初的个人学说向组织化、制度化的学科演化,学科组织取代学者个人,成为知识保存、传递、应用的“化身”。19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
二、异化:学科自组织的他组织发展悖论
组织不仅是嵌入环境之中的,更是为环境所渗透和建构的。[1]学科作为自组织并非与社会完全隔离,而是与社会组织存在重叠领域,即使是在“象牙塔”时代,学科也不是完全自主与自治的独立“小王国”。学科组织是嵌入社会组织系统中的子系统,其成长依赖社会环境的支撑,需要与社会持续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获得发展的资源。在学科组织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由行政权力的主导和学术资本主义的浸润,他组织的发展模式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学科组织外部的理念、资源、制度、评价规制学科组织的生长过程与方向。
三、回归自组织:一流学科组织的生长机制
他组织的学科建设模式,对于后发国家追赶世界一流学科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这种集中大量资源供给特定学科的模式,可以让学科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毕竟充足的资源可以获得大量人才的青睐,而汇聚大量人才的学科又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地位。但是,他组织的发展模式,过于强调量的积累,如学科获得政府资金、项目、学科评估的等级、“帽子人才”的数量等指标。量的积累并不一定导致质的变化,一流的学科组织成长有其自身的特性。需要重申学科组织的学术价值理性,建立学科组织自主与共同体共治的制度保障;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学科组织的交叉协同优于单个学科的单打独斗;以学科组织的内驱力整合组织创新要素,取代单要素的支撑;以学科组织的整体性评价代替指标性评价。
一流学科建设在起步追赶阶段,遵循的是他组织发展模式,他组织发展模式在短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外部资源的大量供给快速提升学科的规模与质量,在可见的指标上表现亮丽。但是与指标表现相悖的是,一流学科组织的前沿知识创造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在国家和产业发展上的虚弱表现,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长期过程中他组织发展模式的缺陷大于优点,自组织发展模式更具可持续性和创造性。因此,一流学科建设应由他组织发展模式回归自组织发展模式,只有真正提升一流学科组织的整体实力,提高一流学科组织的自我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彰显一流学科的价值。
文章节选自《高教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