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陈伟: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历史生成与本体界定

发布时间:2022-04-20 16:59

摘要:一直处于危机和变革中的西方无力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的历史积累和现实发展足以孕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所谓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指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诸种思想和理念、模式和道路、战略和战术、对策和措施等理智成果的系统耦合、聚类集成、整体升华。积淀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有助于调整和优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视角、范式及目标,有助于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阴霾笼罩,增强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自信。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中国智慧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智慧的历史生成

(一)危机和变革中的西方无力提供中国方案

    西方社会和西方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变动不居的西方无法提供解决中国问题的稳定方案。世界一直在发展变化,特别是进入近代之后,“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19世纪欧洲的发展,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结合彻底颠覆了旧欧洲,新欧洲成为现代世界秩序的主要奠基人;通过继承并光大这种新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宰。在此过程中,西方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西方大学模式成为世界后发国家高等教育移植借鉴的对象、追赶发展的标杆。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30多年,全球化的趋势把西方的优势地位推向了至高无上的神坛。但是,物极则必反、荣极则必辱,高居神坛之上的西方高等教育,在从未停止脚步的历史长河中不时地遭遇解构、面临变革,因此,以西方为参照的后发国家和地区必须谨慎摆放西方高等教育的位置。

(二)中国的历史积累与现实发展足以孕育中国智慧

    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悠久的教育传统是孕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的历史基础,广阔的实践土壤和丰富的实践探索是孕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的现实基础。回首历史、立足现在、直面未来,在时间中比较研究不同的空间、在空间中理解时间的不息流转,则可明晰中国教育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厘清中国丰厚文化土壤对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所具有的营养价值。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教育实践,是中国发展的财富,也是世界进步的财富;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智库,更是积淀发展智慧的思想源泉。具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在以下各方面的优异表现,是孕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的雄厚基石。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智慧的本体内涵

    从理论上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中国的发展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目标,在表达风格和实践方式上皆具中国特色的诸种思想和理念、模式和道路、战略和战术、对策和措施等理智成果的系统耦合、聚类集成、整体升华。

    讨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定位客观、立场中立、态度理性平和。与直接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相比较,研究中国智慧可防止就事论事,更具学理特征;与直接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相比较,研究中国智慧可防止失之呆板,更显灵活性;与直接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逻辑相比较,研究中国智慧可防止陷入纯粹的抽象推理,更具实践性;与直接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相比较,研究中国智慧可避免脸谱化研究,内容更具体;与直接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理论相比较,研究中国智慧可防止“为理论而理论”“为理论而找理论”式的研究急躁症和学术功利主义,因此态度谨慎、立场理性。捕捉、总结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若排云雾而顿见太清,若登泰山而所视廓如”;漠视、抛弃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则会导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与学术研究似“以折锥探地而浅地,以屋漏窥天而小天”(《六祖坛经》)。

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智慧的时代价值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笔墨当随时代”(清初石涛),为文旨在载道。清醒认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症结、理性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的狂飙猛进、深刻反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其实就是在研究探索、梳理提炼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可“明其道”亦可“计其功”,可“正其义”亦可“谋其利”,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文章节选自《高教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