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华为,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攀登数字人才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7-09 13:17


近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栏目【成事101】以《携手华为,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攀登数字人才新高地》为题,介绍我校以服务吉林省“数字吉林”战略与“人才强省”战略为使命,携手华为共建东北三省一区首个现代产业学院,成功构建集教学、实训、认证、就业于一体的数字人才培养平台,为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东北样板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本。

携手华为,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攀登数字人才新高地

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今天,民办高校信息类专业的“硬实力”标尺,莫过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不仅体现在就业数量上,更体现在就业的层次与质量上。作为吉林省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改革的示范高校,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深谙此道,多年来孜孜以求,携手行业领军者,只为锻造高素质ICT人才的硬核实力。



无数成功经验证明,“校企合作”是提升教学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但关键在于:与谁同行?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的选择,绝非“镀金”,而是直面痛点、寻求破局。

学校以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为核心,布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等前沿专业,积累了一定的数字人才培养基础。然而,面对信息化市场的日新月异,学校的忧思从未停止:

▪毕业生能力能否跟上技术迭代,避免“毕业即落伍”?

▪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优质的就业席位?

▪如何在数字人才培养红海中,淬炼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关乎学生未来、家庭期望与学校发展的核心命题,答案指向了真实的ICT市场。经过深思熟虑,一个清晰的选择呼之欲出——携手华为。


破局之解:与华为共建产业学院


图片


2023年,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现代产业学院。依托“政-校-企”协同机制,一个集教学、实训、认证、就业于一体的数字人才培养平台应运而生,聚焦鸿蒙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大前沿方向。

困扰学院的共性难题——课程体系滞后、实训环境脱节、师资产业经验不足、毕业生技能与企业需求错位——以及东北地区数字产业发展的“个性”瓶颈,正是此次合作瞄准的靶心。


解题之道:真投入,见实效


图片


合作启动后,效率与成效令人瞩目:

▪2024年4月:现代产业学院正式揭牌,迈出关键一步。

▪2024年8月:3位华为资深专家驻校,深度赋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专业建设。

▪2024年10-11月:华为ICT大赛昇腾、云赛道高强度赋能辅导15+次,激发师生潜能。100+师生踊跃参赛,18人斩获省赛奖项,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学生认可度爆表:学期测评中,学生对合作项目的期中、期末满意度均获满分5.0,用数据印证了培养质量。

学校与华为长期紧密合作。此次在智慧校园、人才共育、产业学院建设等方面深度携手,是推动教育数智化、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新探索。我们对形成更多高质量合作成果充满信心。”吉林建筑科技学院董事长的评价,彰显了合作带来的充足底气。


多赢之局:人才强,产业兴,区域活


图片


作为华为在东三省落地的首家现代产业学院项目,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的实践,为区域同类项目提供了宝贵范本,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学校升级,筑就硬核实力:设立物联网(鸿蒙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三大特色专班,引入华为先进教学管理与产业经验,驱动专业升级、教学质量跃升、办学声誉攀升,培养“理论知识专、实战能力强”的硬核人才。

▪学生受益,赢得广阔未来:对接华为全球业务网络,获得更广阔、更高端的就业平台;通过华为ICT大赛、人才联盟双选等活动,零距离接触前沿技术,积累实战经验,拓宽职业通道;考取业界权威、覆盖ICT全领域的华为认证,为高薪就业铸就“金字招牌”。


图片


▪华为与生态,共育繁荣沃土:联合伙伴输入生态资源,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人才培养与运营服务,开创“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新模式,为华为自身及庞大生态圈精准输送匹配岗位需求的优质新鲜血液;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滋养并壮大本地ICT产业生态,形成人才与产业互促的良性循环。

▪区域发展,注入数字动能:精准服务吉林省“数字吉林”战略与“人才强省”战略核心需求,持续稳定地为省内各行业数智化转型源源不断输送生力军,有效缓解区域数字产业人才缺口,吸引和留住相关企业,助力吉林省数字经济提速发展。


结语:数字人才新高地已在白山黑水间崛起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与华为的这场深度携手,已不仅是破局之解,更是一条通往数字人才新高地的清晰路径。通过聚焦真问题、引入真资源、创造真价值,现代产业学院正成为数智化转型浪潮中的教育先行者。

在这里,学校的忧虑正转化为发展的动能,学生的潜力正淬炼为市场的竞争力,区域的需求正对接上人才的供给。一个服务东北振兴、赋能数字未来的新型ICT人才摇篮,已在白山黑水间蓬勃生长。


来源:华为中国政企业务

初审:谢洋洋

复审:唐家枫

终审:徐晓霞